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戎虏的意思、戎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戎虏的解释

古时对西方或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 唐 温庭筠 《伤温德彝》诗:“昔年戎虏犯 榆关 ,一败 龙城 匹马还。” 宋 张元干 《水调歌头》词:“戎虏乱中夏,星歷一周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戎虏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义与核心含义

  1. 戎:

    古代泛指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后扩展为对中原以外游牧民族的统称。《汉语大词典》释为“古代对西部民族的统称”,其称谓常带有华夏中心视角的地域标识特征。

  2. 虏:

    本义指俘获、战俘,引申为对敌方的蔑称。《说文解字》注“虏,获也”,在历史语境中多含贬义,强调被征服或敌对属性。

  3. 复合词“戎虏”:

    特指古代中原王朝对西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突厥等)的贬称,兼具地域性与敌对色彩,常见于战争语境。如《汉书·匈奴传》载“戎虏贪婪,侵盗边塞”,凸显其军事威胁性。

二、引申与语用特征

三、历史语境与现代转义

该词盛行于汉至唐宋文献,明清后渐少使用。现代汉语中已无实际使用价值,仅作为历史词汇见于典籍研究,需注意其承载的古代民族偏见,避免当代误用。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戎"、"虏"条目。
  2.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中华书局影印本。
  3. 《王力古汉语字典》,王力主编,中华书局,2000年。

网络扩展解释

“戎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1. 基本含义
    该词由“戎”和“虏”组合而成:

    • “戎”:原指中国古代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如犬戎),后泛指外族或敌人。
    • “虏”:意为俘虏,引申为对敌方的蔑称。
      整体意为对西方或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带有军事对抗的语境,暗含蔑视态度。
  2. 历史背景与用法
    主要用于汉唐时期的文献中,例如:

    • 蔡琰《胡笳十八拍》:“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
    • 温庭筠《伤温德彝》:“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
      这些诗句均体现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冲突的历史背景。
  3. 词义扩展
    在宋代文学中,如张元干《水调歌头》“戎虏乱中夏”,词义从特指少数民族演变为广义的“侵略者”。

  4. 现代视角
    需注意该词带有古代中原中心论的色彩,现代使用时需结合语境谨慎处理,避免文化误解。

以上解析综合了古籍用例及权威词典释义,完整出处可参考、4、5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闇黝百拙杯水车薪笔语驰誉吹索淡书名倒月凡近丰草长林風毛覆瓿絙桥咯吱勾甲骨豽皓苍后半生濩索解开掎龁静青进谒开国匡励棱觚两喜梨花雨六轮子门伐邈殊明勑蜜香牧啸闹呵呵辔兜彭尸戗脊遣唐使青乌垄齐云屈产却冠羣从取赎任道柔惠身操井臼石盏手鼓死机汰选螳轮潭腿天魔外道土宇外简内明巫山洛浦相碰宪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