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仁义之师的意思、仁义之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仁义之师的解释

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6*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仁义之师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仁义之师"是一个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秉持仁爱和正义原则的军队。这样的军队并非以武力征服或掠夺为目的,而是以伸张正义、讨伐不义、拯救百姓于水火为己任,因此深得民心,具有崇高的道德感召力。

详细释义

  1. 核心含义:

    • 仁:代表仁爱、仁慈、爱人。指军队的领导者及士兵怀有仁爱之心,关爱百姓,不滥杀无辜,不侵扰民生。
    • 义:代表正义、道义、公正。指军队的出征是为了维护正义、讨伐暴虐、反抗侵略,其战争行为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
    • 师:指军队。
    • 综合而言,“仁义之师”指一支以仁爱为怀、以正义为旗的军队。它强调军事行动必须符合道德伦理标准,以保护人民、恢复秩序、实现天下太平为最终目标。
  2. 行为特征:

    • 纪律严明:不烧杀抢掠,不伤害平民,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 吊民伐罪:讨伐的对象是残暴无道的统治者或侵略者,目的是解救受苦的百姓。
    • 顺应民心:其正义行为符合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因此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 以德服人:不仅依靠武力,更依靠道德的力量感化敌人和民众,追求长治久安。
  3. 历史渊源与运用:

    • 这一概念深深植根于儒家思想,特别是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孟子强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认为行仁义的君主及其军队会得到广泛支持。
    • 历史上,常用来形容那些推翻暴政、建立新王朝的军队(如商汤伐桀、周武王伐纣,常被后世称为仁义之师),或者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正义力量。
    • 例如,《孟子·尽心下》中提到:“有人曰:‘我善为陈(阵),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这体现了儒家对依靠仁德而非单纯武力取得胜利的推崇。
    • 又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对南中叛乱的处置,其“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以求长治久安,也被视为仁义之举。

权威参考来源

“仁义之师”不仅是对一支军队性质的描述,更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战争伦理、政治合法性和统治者德行的深刻思考与理想追求。它强调军事力量的使用必须受到道德原则的约束,以仁爱之心行正义之事,方能获得真正的胜利和持久的和平。

网络扩展解释

“仁义之师”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基本含义
    该词由“仁义”(仁爱和正义)与“师”(军队)组成,指代以维护道德准则、保护百姓为目的的正义之师。它强调军队行为的正当性,通常用于形容为民除害、反抗暴政的武装力量。

  2. 出处与例句
    成语最早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体现了其语境多用于历史叙事或文学作品中,表达对正义战争的肯定。

  3. 用法与特点

    • 感情色彩:中性词,但多含褒义,强调军队的道德属性。
    • 适用场景:描述古代战争、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中符合道义的军事行动,如“吊民伐罪”(替百姓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 近义词:仁义之兵、正义之师;反义词:残暴之师(需结合具体语境)。
  4. 现代引申
    在现代语境中,也可比喻秉持公正原则行事的集体或组织,例如国际维和部队等。

总结来看,“仁义之师”不仅是一个历史军事概念,更承载了中华文化中对战争伦理的深刻思考,强调武力使用的道德合法性。

别人正在浏览...

阿罗耶识白通帽八儒壁居长江中下游平原齿轮传动除陌丛沓粹夷大头低下杜禁讹绷饿死事大发鲜分重工瞽瑰闻和心虎籙贱发减竈皎如日星家粟结跏暨罗女旌典锦帙渴葬栏马墙里厢陋诚谩书冒拜旁缘凭书请客,奉贴勾人牵复钦差大臣青玑轻就侵陵秋枿琦行纴织若丧考妣擅朝赡足生畜束理丝鞭伺瑕抵蠙堂族谈笑风生童观通今达古未合香螺巵项目小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