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丝制的马鞭。 元 袁桷 《次韵郭岩卿》:“金吾控骑青丝鞭,夹道动色争駢肩。”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三折:“恨不的摔碎我袖里丝鞭,走乏我坐下驊騮。”
(2).古代亦用作缔结婚姻的信物。 元 关汉卿 《拜月亭》第四折:“可是谁央及你个 蒋状元 ,一投得官也接了丝鞭。” 清 李渔 《凰求凤·避色》:“引得人家女子,个个倾心,人人注念,不但明央媒妁,显送丝鞭,要与小生联姻缔好。”
(3).戏曲锣经。以鼓签连续急促地敲击单皮鼓,形成类似燃放鞭炮或撕布之声。多用以衬托念白和身段动作。武戏里最紧凑的对打,或单人连续耍刀花、枪花、棍花时,往往停下锣钹等打击乐器,单用丝鞭衬托。
“丝鞭”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使用场景不同而有所区别,具体解释如下:
丝制马鞭
指用丝线缠绕或装饰的软质马鞭,常见于古代仪仗或骑乘场景。例如元代袁桷诗句“金吾控骑青丝鞭”便描绘了丝鞭作为骑具的用途。
婚姻信物
古代用作缔结婚约的聘物,多见于戏曲和文学作品中。如《张协状元》中“教相公亲递丝鞭”描述女子抛丝鞭选婿的情节,明代《金童玉女娇红记》也提到“不接丝鞭”的拒婚场景。
戏曲锣经
戏曲中通过快速敲击单皮鼓模拟鞭炮声的技法,用于武打戏的高潮部分,营造紧张氛围。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典故或组词(如“丝鞭”与“仗策”等搭配),可参考《漢語大詞典》及戏曲文献。
《丝鞭》是一个词语,指的是以丝绸或其他细绳制成的鞭子。这种鞭子一般用于表演、舞蹈以及特殊的惩罚方式。
《丝鞭》的部首是丝,总共由8画组成。
《丝鞭》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丝鞭往往是由细丝制成的,由于丝的质地柔软,丝鞭在使用时具有较强的鞭打力度。
《丝鞭》的繁体字为「絲鞭」。
在古时候,「丝鞭」的汉字写法可能存在一些变化或不同的形态,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他用一条丝鞭在舞台上翩翩起舞。
丝鞭没有明确的相关组词。
近义词是指与《丝鞭》具有相似或相近意义的词语。可根据具体语境而定,暂无明确的近义词。
反义词是指与《丝鞭》相对立的词语。暂无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