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逋滞的意思、逋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逋滞的解释

(1).积压不流通。 晋 陆云 《答车茂安书》:“官无逋滞之穀,民无饥乏之虑。”

(2).指拖欠的赋税。 唐 韩愈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上藉其实,俾统於 洪 ;逋滞攸除,姦讹革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逋滞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逋”和“滞”二字组成,需分释其本义与合成后的引申义:

一、单字释义

  1. 逋(bū)

    • 本义:逃亡,躲避。《说文解字》释为“亡也”,如“逋逃”(逃亡的罪人)。
    • 引申义:拖欠、拖延,如“逋租”(拖欠租税)。《康熙字典》引《广韵》注:“逋,悬也”,指悬而未决之事。

      来源:《说文解字》《康熙字典》

  2. 滞(zhì)

    • 本义:水流不畅,引申为积压、不流通。《说文解字》释为“凝也”。
    • 引申义:延迟、积压,如“滞货”(积压的货物)。

      来源:《说文解字》

二、合成词“逋滞”释义

“逋滞”指因拖延或积压导致的悬而未决状态,多用于以下两类语境:

  1. 经济领域:指赋税、债务等拖欠未缴。
    • 例:《唐律疏议·户婚》载“诸部内输课税之物,违期不充者,以十分论,一分笞四十……此谓‘逋滞’”。

      来源:《唐律疏议》

  2. 行政文书:指公文、案件积压未办。
    • 例:《宋史·职官志》提及地方官考绩标准之一为“无逋滞讼牒”,即无积压案件。

      来源:《宋史》

三、古籍用例佐证

四、现代适用性

该词属古语词,现代汉语极少使用,仅见于研究文献或特定成语(如“逋慢滞积”)。其核心语义可概括为“因拖延导致的积压状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引用文献来源:

  1. 《说文解字》(汉·许慎)
  2. 《康熙字典》(清·张玉书等编)
  3. 《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撰)
  4. 《宋史》(元·脱脱等撰)
  5.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6.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

网络扩展解释

“逋滞”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bū zhì,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积压不流通
    指事物(如物资、文书等)因停滞而未能及时处理或流通。
    例句:晋代陆云《答车茂安书》提到“官无逋滞之穀”,意为官府没有积压的粮食。

  2. 拖欠的赋税
    特指未按时缴纳的税款或债务。
    例句:唐代韩愈在碑铭中写道“逋滞攸除”,指清理积欠的赋税。


二、单字解析


三、使用场景


参考资料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看《汉语大词典》或古文注解(如陆云、韩愈相关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盎盎摆簸陂辞畚臿抽闲从善锉荐戴山鳌东观独钟飜飜飞光分方風暖日麗風馨分账否塞负非附刊敷纶蜾扁含漱剂还清会厌检镜焦府交戛接脚壻掎汩金莲宝相金山卷素钜美口碑载道老奸连近立仆轮膏攞袖揎拳木落归本农月千叶莲砌合期话热敷宂烦上浑仪伤天害理社会秩序盛礼深见远虑势合形离霜候戍督鼃吹帷户舞商闲扯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