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so persuasive as to make) the insensate stone nod in agreement] 传说晋朝和尚道生法师对着石头讲经,石头都点头了(见《莲社高贤传》)。比喻只要把工作做深做细,再愚顽不化的人也能被感化
语本 晋 □□《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师被摈,南还,入 虎丘山 ,聚石为徒。讲《湼槃经》,至阐提处,则説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説,契佛心否?’羣石皆为点头,旬日学众云集。”后因以“顽石点头”比喻道理讲得透彻,说服力强,足以使人信服。《五灯会元·黄龙南禅师法嗣·保宁圆玑禅师》:“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直饶説得天花乱坠,顽石点头,筭来多虚不如少实。” 清 蒋士铨 《香祖楼·情转》:“陛下这番劝化,可令顽石点头,泥牛转磨矣。” 清 讴歌变俗人 《俗耳针砭》第一回:“幸我尚存三寸舌,待看顽石点头时。”
“顽石点头”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指连无知的石头都能被道理感化而点头,比喻说理透彻、逻辑严谨,使人不得不信服。常用于形容教育或说服的效果极佳,连最顽固的对象也被打动。
源自晋代高僧竺道生 的传说。据《莲社高贤传》记载,他在虎丘山讲《涅槃经》时,因见解精妙,竟让周围的石头纷纷点头认可,以此展现佛法的感化之力。
提示: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莲社高贤传》原文或权威词典。
《顽石点头》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固执的人在得到教训或者遭受失败后,才会改变态度或者认识到错误。也用来形容坚强毅力的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
《顽石点头》的拆分部首是石(石头),点(丶,表示小点),头(颈部)。
《顽石点头》的笔画为8画。
《顽石点头》这个成语的来源相传出自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故事中,有一块坚硬顽强的石头,始终不愿意向任何人点头致意。最终,经过很多次失败和教训,石头才意识到自己固执的错误,主动点头示意。
《顽石点头》的繁体字为《頑石點頭》。
在古时候,汉字《顽石点头》的写法可能略有差异。但大致上仍然是按照现代字形进行组合,只是笔画的书写形态有所变化。
他是个固执的人,就像顽石点头一样,只有在得到教训后才会改变。
固执、教训、改变、坚强、毅力等。
骨石相称、铁石心肠。
心慈手软、松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