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攘灾;祛灾。穰,通“ 攘 ”。 宋 王明清 《挥麈前录》卷四:“ 高昌 即 西州 也,其地南距 于闐 ……居民春月多游,羣聚遨乐於其间,游者马上持弓矢射诸物,谓之穰灾。”
关于“穣灾”一词的解释需注意以下两点:
字形辨析 根据的注音和释义,“穣灾”读作ráng zāi,本义为“攘灾、祛灾”。但需注意“穣”字本身指禾茎或丰收(如《说文解字》中“穣,黍稷已治者”),而表示消灾含义的正确用字应为“禳”(示字旁,与祭祀相关)。
实际含义与混淆原因 提到的“禳灾”更符合传统语境,指通过祭祀、祈祷等仪式消除灾祸的民俗活动,例如古代旱灾时设坛求雨、瘟疫时焚香驱邪等。两者混淆可能源于:
建议在正式文献或学术场景中使用“禳灾”这一标准写法,其文化内涵包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心理和趋吉避凶的集体意识,至今仍在部分传统节庆(如端午挂艾草)中保留痕迹。
《穣灾》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指的是尤指粮食类的丰收,也可借指其他农作物丰产的情况。该词具有正面的意义,代表着农民们辛勤耕耘所得到的丰硕成果。
《穣灾》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穣和灾。
穣的部首是禾,它的笔画数目为7。
灾的部首是火,它的笔画数目为7。
《穣灾》这个词的源于《诗经·小雅·穰苴》中的一句诗:“穣其田获。”在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这个词的写法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如今的繁体字写作“穰災”,在形状和结构上与简体字有所不同,但其意义相同。
在古代,穣的写法是“穰”,它的结构中由禾和共两个部分构成。穰代表着庄稼丰收的意思,寓意着农业的繁荣。而灾的古代写法是“祭”,在结构上由米和示两个部分构成,象征着对灾难的祈祷和拜谒,表明人们对于丰收的期盼与渴望。
1. 今年的稻谷产量较大,真是一年丰穰的穣灾。
2. 农民们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一片片金黄的灾害。
丰穰、庄稼、丰收、劳动、农作物、稻谷、谷物
丰收、丰盛、丰登
凶灾、歉收、荒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