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朝廷任命。 唐 韩愈 《平淮西碑》:“ 蔡 帅之不廷授,于今五十年,传三姓四将,其树本坚。”
“廷授”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廷授(拼音:tíng shòu)指由朝廷直接任命官职,强调中央政权的权威性。该词由“廷”(朝廷)和“授”(授予)组成,结构为半包围+左右结构。
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现象严重,“廷授”成为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的关键。若官职非“廷授”,则可能被视为地方自立,削弱中央集权。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献原文,可参考《平淮西碑》及相关历史研究资料。
《廷授》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廷”和“授”两个字组成。
《廷授》的拆分部首是“广”和“手”,它们分别属于“广”部和“手”部。根据笔画计算方法,第一个字“廷”有7画,第二个字“授”有11画。
《廷授》一词来源于古代官方文书的用语。廷,指朝廷,即国家政府;授,指授予、赐给。合在一起,表示朝廷授予。廷授可以用来指代皇帝赐予爵位、职务、封号等重要事务。
《廷授》的繁体字为「廷授」。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和现在有所不同。《廷授》在古代常用的写法是「廷」的上部加两点,表示朝廷的意思;「授」则是两个手字旁,表示赐予的动作。
1. 皇帝亲自廷授他官职,体现了对他的嘉奖。
2. 在朝廷的廷授下,他荣升为宰相。
廷院、宫廷、授职、赐予
册封、封赏、加官晋爵
廷毁、免职、罢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