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相传 唐尧 征询民意的处所。《管子·桓公问》:“ 黄帝 立明臺之议者,上观於贤也; 尧 有衢室之问者,下听於人也。”《子华子·晏子问党》:“ 尧 居於衢室之宫,垂衣而襞幅,邃如神明之居。”《宋书·临川王义庆传》:“伏惟陛下惠哲光宣,经纬明远,皇阶藻曜,风猷日昇,而犹询衢室之令典,遵明臺之叡训,降渊虑於管库,紆圣思乎版筑,故以道邈往载,德高前王。”
(2).泛指古代帝王听政之所。 南朝 梁 江淹 《萧太尉上便宜表》:“ 太祖 文皇帝 恭己明臺之上,听政衢室之下,九官咸静,万绩惟凝。” 唐 德宗 《丰年多庆九日示怀》诗:“芳樽满衢室,繁吹凝烟空。”
“衢室”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衢室”读作qú shì,最初指唐尧时期用于征询民意的场所,后引申为古代帝王处理政务、听取民意的场所。其字面意义中,“衢”指道路或街道,“室”指房屋,组合后既包含空间属性,也带有政治功能。
起源
据《管子·桓公问》记载:“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於人也”,说明衢室是尧帝为倾听民意而设立的场所,体现了早期民主议政的雏形。
功能扩展
后世将“衢室”泛化为帝王听政、议事的场所。例如南朝江淹在《萧太尉上便宜表》中提到帝王“听政衢室之下”,唐代德宗诗中亦有“芳樽满衢室”的描述。
部分资料(如)提出“衢室”作为成语时,比喻“与人广泛接触的场所”,但此说法在其他文献中较少见,可能与原意存在差异。建议优先采用历史文献中的主流解释。
“衢室”的核心意义为古代帝王纳谏听政的场所,反映了早期政治中对民意的重视。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管子》《子华子》等古籍原文。
《衢室》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指的是交通繁忙的街路和繁华热闹的场所。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见于《论语·颜渊》和《孟子·梁惠王上》等文献中。
汉字《衢室》的部首是衤(装束)和宀(宝盖),总笔画数为10。
《衢室》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其中,《衢》是指交通繁忙的街道,街头巷尾;而《室》则是指房间、居所。结合在一起,意味着繁忙热闹的场所。
在繁体字中,衢室依然保持不变,仍然写作「衢室」。
在古时候,衢室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意义并未改变。古代常见的写法有「衢室」「曲室」等。
1. 每逢春节,街头巷尾的衢室都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2. 他喜欢在那座衢室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组词举例:衢道、衢口、衢街、衢港。
近义词:拥挤、繁华、热闹。
反义词:冷清、寂静、荒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