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clusive;authentic] 真实;确实
确凿的证据
真实;确实。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序》:“年经月纬,排日按时,晦明风雨,歷歷无爽,较得之传闻者为确凿可据。” 太平天囯 洪秀全 《戒浮文》:“语语确凿,不得一词娇艷,毋庸半字虚浮。” 金河 《重逢》:“抓这样的案例,并且做到实事求是、证据确凿,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是十分费力的。”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确凿汉语 快速查询。
“确凿”是现代汉语中表示事实或证据真实可信的形容词,其核心含义为“真实有据,不可动摇”。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083页)的定义,该词强调“事实、证据等真实明确,不容置疑”。
从词源演变分析,“确”本义为土地坚硬(《说文解字》释作“磬也”),引申为真实;“凿”原指挖槽工具(《玉篇》载“穿木也”),后衍生出明确、切实之义。二者组合成“确凿”,最早见于明清文献,多用于司法文书强调证据效力,如《大清律例》中“证佐确凿”的表述(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2005年,第423页)。
典型用法包括:
权威引证可见鲁迅《孔乙己》:“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这里通过反问句式强化事实的“确凿性”(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5页)。《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特别指出该词在法律语境中要求证据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
“确凿”是一个形容词,表示事实或证据真实可靠、不容置疑。以下是详细解释:
语义特征
强调事实或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常用于法律、学术等需要严谨性的场景。例如“确凿可据”指依据充分可信。
语境应用
如需更多例句或扩展用法,可参考中的完整内容。
八边形白水泥兵强则灭不可捉摸蟾蜍坑潺颜蚩恶从正大难不死断长续短妒恨蛾封饭会犯狂伏兔橄榄糖寡薄闺爱诡状鼓壮后比化遂湖笔呼天吁地筋兜可怜巴巴两性林篁力行马来人嫚令貌言蓂灵磨折母夫人女角蟛蚑癖气普陀潜神默记清华七魄悠悠融液贯通散发披襟散走伤忡山嵌生覆收籴説话中间私狥繐裳停分头緑退守王居稳善舞文饰智消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