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虚伪文饰的话,假话。《史记·商君列传》:“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 嶷 谓上曰:‘古来言愿陛下寿比 南山 ,或称万岁,此殆近貌言。’”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规天矩地,匡貌言,防狂僭,通蒙蔽,顺阴阳,布时令,陈肃圣哲谋,教人主法天,公卿、师保、大臣之世言也。”
(2).犹言表面上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 范儕 ﹞自言 巴 东人,少游 荆 土……言来事多验,而辞不可详。人心欲见,歘然而对;貌言寻求,终弗遇也。”
“貌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结合古典文献用例说明:
一、核心释义
虚伪文饰的话,假话
源自《史记·商君列传》:“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这里“貌言”与“至言”相对,指表面华丽而无实质内容的虚言,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场面话”或“客套话”。例如司马迁通过对比强调,真诚的谏言(苦言)如良药,而虚浮的“貌言”则如疾病。
表面上说,外在表达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记载:“人心欲见,歘然而对;貌言寻求,终弗遇也。” 此处的“貌言”指通过言语表象去探寻真相,但未能触及本质,体现“貌”字“外表”的本义(如《说文解字注》释“貌”为“皃,颂仪也”)。
二、延伸理解
词义演变与“貌”相关:“貌”本指面容(如“以貌取人”),引申为事物外在形态(如“礼貌”)。因此,“貌言”可视为“仅停留在表面形态的言辞”,与“至言”(深刻言论)、“苦言”(逆耳忠言)形成语义对比。
建议:若需进一步探究近义词(如“巧言”“谀辞”)或反义词(如“箴言”“诤语”),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貌言》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外貌和言语。它融合了“貌”和“言”两个字的意义,表示一个人的外表和言谈举止。
《貌言》由左边的部首“豸”(zhì)和右边的部首“言”(yán)组成。
“豸”(zhì)是表示外貌、面容等意思的部首;它的笔画数为3。
“言”(yán)表示说话、语言等意思的部首;它的笔画数为7。
《貌言》是一个古代汉字,它在古文献中经常被使用。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貌言」。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时可以将《貌言》的写法进行一些变化。例如,将“言”部写成两个相连的“言”字,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结构。
1. 他的貌言平和,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2. 她的貌言和善,经常关心他人的需要。
- 貌美: 形容外貌美丽动人。
- 言行: 指一个人的言语和行为。
- 深貌: 指不露声色的外貌。
- 言而无信: 形容说话不算数,不讲信用。
- 容貌: 指人的相貌。
- 外貌: 指人的外形、形象。
- 言谈: 指说话、交谈。
- 仪表: 指人的仪容外表。
- 内心: 指一个人内在的思想、情感。
- 缄默: 指不爱说话、沉默寡言。
- 错话: 指错误的言辞、不准确的话语。
抱牒本该边疆冰蘗秉圭垂拱四杰触目警心畜田从句颠鸾倒凤叠巘顿笔笃重肥遁鸣高孤林耗米花魂换茬欢忻鼓舞佳节激光器鯨海讥责记奏恳慤扣环款问牢拉连根带梢两嘿丽木留后门龙退卖查梨能量旆旌疲黎千儿八百绮梦啓蒙运动穷坎如手如足上溯神牧诗债爽豁枢密太尉嘶哑锁簧贪墨套袭天童寺通观唯美主义魏徵文公帕午讲相映细底溪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