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出《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 郑玄 注:“指事使人也,六十不与服戎,不亲学。”后以“耆指”谓年老。 宋 程俱 《自宽吟·戏效白乐天体》:“吾生忧患餘,年忽见耆指。”
“耆指”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源于经典文献,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源出处
“耆指”出自《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郑玄注:“指事使人也,六十不与服戎,不亲学。”意指人到六十岁时称为“耆”,此时不再亲自参与军事或学习,而是通过“指使”(指挥、指派)他人完成事务。
核心含义
用法示例
宋代程俱在《自宽吟·戏效白乐天体》中写道:“吾生忧患餘,年忽见耆指”,以“耆指”自述年老之态()。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原文或相关古籍注疏。
《耆指》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拆分部首是耆(qí)和指(zhǐ),共有16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发展历程。
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源自于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耆指的字形与甲骨文中的一种象形图形相似,一开始用来表示年纪较大的人在手中拿着指针并且仔细观察的形象。
在繁体字中,《耆指》的字形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区别。
在古代,写汉字的方式与现在可能有所不同。然而,《耆指》的字形在古代与现代基本相同,没有太大的变化。
我们可以用《耆指》这个词造一个例句,比如:“他用袖子上的《耆指》悄悄地指给我们看。”。
《耆指》这个词无法像一些常见的词汇一样组成更大的词语,因为它本身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目前我们没有找到与《耆指》意思相近的词语,因为它比较特殊。
同样,我们也没有找到与《耆指》意思相反的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