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郭子仪 有子八人,壻七人,皆朝廷重官。见《旧唐书·郭子仪传》。后因以“七子八壻”形容子、婿众多。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我家中又没有七子八壻,只有一个孩儿,如何去得?”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你怎説这话?如今去赴选的,家中都有七子八壻么?”
“七子八壻”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形容家庭中儿子和女婿众多,寓意家族人丁兴旺、繁荣昌盛。其中:
源自《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唐代名将郭子仪有八子七婿,均担任朝廷要职。成语中的数字“七”和“八”可能是文学夸张或传写差异,实际历史记载为“八子七婿”。
《七子八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有很多子女或儿媳。拆分部首后,《七子八壻》的第一个字《七》的部首是丶,笔画数是二;第二个字《子》的部首是子,笔画数是三;第三个字《八》的部首是八,笔画数是二;第四个字《壻》的部首是士,笔画数是五。
《七子八壻》这个成语的来源流传已久,最早出现在古代战国时期的《战国策·韩策一·桓琳传》中。在这本书中,桓琳任韩国大夫期间,他一共有七个儿子和八个儿媳,所以就称为《七子八壻》。
在繁体字中,《七子八壻》的汉字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中,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例如,字《八》可能会写成「捌」,字《壻》可能会写成「婿」。这些是根据古时代不同的书写风格和个人习惯而有所变化。
他是一个很幸福的人,家里有七个儿子和八个儿媳,真可以说是七子八壻啊!
组词:七子八孙、八仙过海、千金买马、百年好合。
近义词:子孙满堂、后代繁衍。
反义词:一子不嗣、门庭冷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