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许的意思、期许的详细解释
期许的解释
期望;称许。 明 张敬修 《文忠公行实》:“而其学一本之躬行,根极理道,以此独深相期许。” 清 徐乾学 《纳兰君墓志铭》:“尝读 赵松雪 自写诗有感,即绘小像,倣其衣冠。坐客或期许过当,弗应也。” 梁启超 《上粤督李傅相书》:“ 启超 自顾愚陋,固不足以当我公之期许。” 何为 《两姊妹》:“那时她还只有十九岁,十九岁的姑娘,对人生涂上了多少幻想的色彩,对未来又寄托了多少期许啊!”
词语分解
- 期的解释 期 ī 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定期。限期。期限。学期。 量词,用于刊物或其他分期的事物:第五期。 盼望,希望:期望。期冀。期盼。期待。 限度:“征敛无期求索无度”。 必,决定:“期死,非勇也”。 〔
- 许的解释 许 (許) ǔ 应允,认可:许可。允许。特许。 承认其优点:赞许。嘉许。 预先答应给与:许诺。 女方接受男方求亲:许配。许嫁。以身相许。 或者,可能:也许。或许。 处,地方:何许人。 表示约略估计的词
专业解析
“期许”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表达对人或事物未来的期望、盼望和寄予厚望。其核心含义包含两层:
- 期望与盼望: 指内心对某人或某事在未来能够达成某种状态、实现某个目标或表现出某种品质的深切希望和等待。
- 寄予厚望: 通常带有一种积极、正面且较高的情感色彩,意味着说话者对被期许的对象持有信心,相信其有潜力或能力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并因此对其未来表现有所寄托。
详细解析:
权威来源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对“期许”的释义为“期望(多用于对晚辈)”。这明确了其核心含义是“期望”,并指出了其常见的使用对象(对晚辈)。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 《汉语大词典》: 作为大型历时性语文词典,其释义更注重历史源流和用例。其对“期许”的解释会包含“期望”这一核心义,并可能引用古典文献或近现代作品中的用例来佐证其含义和用法。来源: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同样会收录“期许”一词,释义与《现代汉语词典》类似,强调“期望”并可能注明其书面语色彩和较高的期待意味。来源:李行健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出版。
“期许”意指对人或事物未来发展的深切期望和寄托,蕴含着信任、鼓励和较高的积极期待,常用于表达对晚辈、后辈或未来的美好祝愿和信任。它比一般的“期望”或“希望”承载着更深的情感分量和更高的期待值。
网络扩展解释
“期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对人或事物未来的发展抱有希望、期待并给予寄托,通常带有情感上的重视和信任。以下是详细解析:
1. 词义与情感色彩
- 基础定义:指对他人(尤其是晚辈、学生、后辈等)或事物的未来表现、成就抱有深切的希望,并隐含一种责任或使命的寄托。
- 情感特点:比“期望”更强调情感投入和信任,常见于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社会对青年一代的语境中。例如:
- 父母对孩子的期许,往往饱含无私的爱。
- 社会期许青年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
2. 词性与用法
- 作动词:后接对象(人或事)及具体期待的内容,常与“对”“寄予”等词搭配。例如:
- 老师期许我们(学生)能超越自我。
- 他寄予了这项计划深切的期许。
- 作名词:表示“被寄托的希望”,常与“承载”“不负”等词搭配。例如:
- 这枚奖牌承载了团队的期许。
- 他努力奋斗,只为不负父母的期许。
3. 与近义词的对比
- 期望:更通用,可用于任何层级的希望,情感色彩较中性。例:公司期望员工提高效率。
- 期待:强调“等待”某事发生,隐含时间上的临近性。例:我们期待明天的会议。
- 希望:最普遍,可指主观愿望或客观可能,语气更随意。例:我希望明天不下雨。
- 期许:强调深切的寄托,多用于正式或情感深厚的场景。
4. 常见使用场景
- 教育领域:师长对学生的成长寄语。
- 家庭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成才愿望。
- 社会层面:公众对青年一代或某项事业的展望。
- 文学表达:用于诗歌、散文中传递深沉情感。
5. 注意事项
- 一般用于他人而非自己(如“我期许自己成功”较不自然)。
- 多表达积极、正向的愿景,极少用于负面语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期许”不仅是一个表达希望的词汇,更承载着情感与责任的重量,适用于强调情感联结与信任的语境中。
别人正在浏览...
敖不可长百索柏子高报失崩崩辩雪拨款不便水土不足取唱吟驰爽冻噤笃实好学分开付与公牛勾子乖驳官估贯综诡蹇规天矩地恒事河源叫噉稽古揆今纠曹蠲法涟漪离房六国溜门埋没名气明威馁馑能所年老力衰蹒连骈逼签名求告铨简山精牲号神棍疏绌枢极鼠尾轿四参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馆听觉通幽洞微未达一间文阶污七八糟嚣怨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