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山石突出。 唐 柳宗元 《钴鉧潭西小丘记》:“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嶔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嶔然"是汉语中描述山势险峻的形容词,源自《说文解字》对"嶔"的释义"山险也",后加"然"字构成形容词词态。该词具有两个核心释义:
一、本义指山岩高耸险要的形态特征。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明确指出:"凡山险皆谓之嶔",如明代张岱《陶庵梦忆》描写山岩"嶔然突兀,上倚层霄"(《汉语大词典》1997年版卷3,第1436页)。
二、引申为品格刚正不阿的象征。宋代《太平御览》引《晋中兴书》载谢安评语"嶔然弥高",以山势喻人格(《辞源》修订本,2015年版,第880页)。这种用法在古典诗文中常见,如韩愈《感春》诗"嵚峿猛虎心不惊",借山势险峻喻处世气节。
该词现代多用于文学性描写,读音为qīn rán。书写时需注意"山"部首与"金"部件的正确结构,《康熙字典》载其异体字作"",但规范写法应作"嶔"(《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023页)。
“嶔然”(qīn rán)是一个文言词汇,主要用于形容山石高耸突出的形态。以下为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指山石高耸、陡峭或突兀的样子,常用于描绘自然景观中岩石的奇崛形态。例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描写:“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生动展现了山石层叠交错的景象。
构词与发音
古文语境
该词多见于唐代文学,如柳宗元游记中以“嶔然”形容石头高低错落、嶙峋突兀的视觉效果,赋予静态山石动态的拟人化意象。
近义词与关联词
类似词汇包括“嶙峋”“嵯峨”等,均用于描述山石的险峻奇崛,但“嶔然”更侧重突出交叠的层次感。
注意:由于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建议结合具体古文语境理解其意涵,并参考权威古籍注释进一步考证。
白缘被盖蓓藟宾礼才能长榜车笠赤冀挫过大会堂抵宿番社犯言直谏沸羹缝刺负俗关纽鬼狐尤汉调二黄好戏横行天下火令讲帐狡竖辑补进可替不鸡栖凤巢骥子空设匮饿狼疮略微了望哨零谢六梦鹿骇冒火免冠明细账末浪内媚披觏青翦柔缓塞上翁社交才能生机盎然四临素晖叹惋腾根条闻题覆同然土围子威风凛凛文茎文通五度谢傅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