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愬的意思、肤愬的详细解释
肤愬的解释
亦作“ 肤诉 ”。“肤受之愬”的略语。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公主·驸马受制》:“公主悲忿不欲生,次辰奔诉於母妃,不知 盈女 已先入肤愬,增饰诸秽语,母妃怒甚,拒不许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江陵震主》:“上倚醉拔剑断其总角,羣竖肤诉於 冯保 , 保 奏之慈圣。” 清 抟沙拙老 《闲处光阴》卷下:“丁未春,﹝ 吴嘉宾 ﹞以惑於肤愬陷狱,齟齬者深其文,蓄怒者又復下石,竟至谴戍军臺,惜哉!”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放告》:“是非执法公断,不得殉情姑纵,如原告理短,加倍重惩,则奸恶不敢轻试,而刁徒肤愬自然敛跡。”参见“ 肤受之愬 ”。
词语分解
- 肤的解释 肤 (膚) ū 肉体表面的皮:皮肤。肌肤。切肤之痛。体无完肤。 表面的,浅薄的:肤浅。肤泛。 大:“薄伐猃狁,以奏肤公”(“肤公”即“大功”)。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 愬的解释 愬 ù 同“诉”。 愬 ò 恐惧的样子。 笔画数:; 部首:心;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肤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一、词义解析
“肤愬”是“肤受之愬”的略语,意为表面、肤浅的诽谤或谗言,特指不深入事实、仅凭表象或片面之词进行的诬告。其另一写法为“肤诉”,两者含义相同。
二、词源与结构
- 词源:出自《论语·颜渊》中的“肤受之愬”,原指不实之辞。
- 结构:“肤”指表面、浅薄,“愬/诉”意为控告、诽谤,合指缺乏实质依据的诬告。
三、文献用例
- 明代宫廷斗争:
明人沈德符在《野获编》中记载,公主因他人“肤愬”而被母妃误解;另有宦官冯保遭“肤诉”诬告,引发皇帝震怒。
- 清代案例:
清代文献《闲处光阴》提到官员吴嘉宾因“肤愬”蒙冤入狱,反映诬告对个人命运的直接影响。
四、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代政治、家族内部斗争,描述通过片面或虚假言辞陷害他人的行为,现代汉语中已罕见,多见于文言作品或历史研究。
补充说明:若需进一步了解《论语》中“肤受之愬”的原始语境,可结合儒家经典文献深化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二
肤愬(fū sù)一词在字面上意味着皮肤的轻柔或柔软。它以「肉」和「言」为部首。「肉」象征皮肤,「言」表示说话,意味着柔和地言说。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其繁体写法为「膚愫」。
在古代汉字中,「膚」的写法较为繁复,由「⺼」(肉的古体)和「甫」组成。而「愫」由「⺔」和「忄」组成,「⺔」象征心灵,「忄」表示感情。这种写法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以下是一些关于「肤愬」的例句:
1. 她的肤愫温和,让人感到舒适而轻松。
2. 这本书用柔和的肤愬讲述了一个优美的故事。
其他与「肤愬」相关的词汇包括:
组词:肤浅、肤粉、愫怀
近义词:温和、柔软
反义词:粗暴、刺骨
希望这些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我可以继续帮助你。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