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间祀”。谓四时正祭之间的祭祀。《周礼·春官·司尊彝》:“凡四时之閒祀追享朝享,祼用虎彝、蜼彝,皆有舟。” 郑玄 注:“在四时之閒,故曰閒祀。” 孙诒让 正义:“ 任启运 云:‘閒祀,不常举也。’”《汉书·韦贤传》:“‘祭不欲数,数则瀆,瀆则不敬。’宜復古礼,四时祭於庙,诸寝园日月间祀皆可勿復修。”《后汉书·章帝纪》:“其四时禘祫,於 光武 之堂,閒祀悉还更衣。” 李贤 注:“四时正祭外,有五月尝麦,三伏立秋尝粢盛酎,十月尝稻等,谓之閒祀。”
“闲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不同角度解析,具体如下:
读音为xián sì,原指古代祭祀制度中四时正祭之外的祭祀活动。例如五月尝麦、三伏立秋尝粢盛酎等非定期祭祀(见《后汉书》注)。
制度性定义
源自《周礼·春官·司尊彝》,指在春、夏、秋、冬四时常规祭祀(正祭)之间举行的祭祀,故称“间祀”。这类祭祀属于礼制范畴,具有特定时间和仪式,如《汉书》提到“祭不欲数,数则渎”,强调祭祀需适度。
引申含义
部分现代解释(如查字典)将其引申为形式化、无实际意义的祭祀,强调敷衍性质。这种用法可能受“闲”字“闲置、无关”含义的影响,但并非古籍本义。
“闲祀”在古籍中主要指礼制规定的非正祭活动,而现代可能衍生出“形式化祭祀”的贬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汉书》原文或权威注释。
《闲祀》是一个多义词,可以表示在闲暇之余举行的祭祀活动。此外,也可以指以某种仪式或仪式化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或宗教信仰。
《闲祀》这个词由“门”和“示”两个部首组成。拆分后的结构为:“門” - 3画;“示” - 5画。
《闲祀》这个词源自中国古代文字,是简化后的写法。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閒祀」。
在古时候的汉字书写中,「閒祀」的写法相对繁复,需要多笔相连。古代的字形多采用篆书或隶书风格,字形较为复杂,但也更为优美。
1. 他每年的清明节都会去祖先的墓地上扫墓,就像是在闲祀一样,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2. 这个寺庙每年都会举办一次盛大的闲祀仪式,吸引了许多信众前来参加。
1. 闲暇:指业余时间,没有工作或紧迫任务的空闲时光。
2. 祭祀:指向神佛或祖先奉献祭品,并进行特定仪式和礼节的活动。
3. 弘扬:指广泛宣传和推广,使某种文化或思想在社会上得到传播和发展。
1. 集会:指人们聚在一起,共同进行某种活动的场所或行为。
2. 庆典:指为了纪念某个重大事件、庆祝某个喜庆日子而举行的隆重仪式或活动。
1. 繁忙:指事务繁多,时间紧迫,没有空闲的状态。
2. 忽视:指对某事物或某人不予重视,忽略掉的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