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旂旗”。旌旗。《左传·桓公三年》:“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杜预 注:“三辰,日、月、星也,画於旂旗,象天之明。” 孔颖达 疏:“旂旗是九旗之总名。” 南朝 梁 江淹 《萧拜相国齐公十郡九锡章》:“鑾輅旗旂,方幸於臣府。” 宋 刘攽 《和王正仲熙宁郊祀二十韵》:“风霆齐命令,龙虎会旗旂。”
“旗旂”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旗帜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词义与通假
“旗旂”亦作“旂旗”,是古代对旌旗的统称。二者常互为通假,例如《左传·桓公三年》中“三辰旂旗”即指绘有日、月、星辰的旗帜,象征天象之明。
字形演变
“旗”的初文为“㫃”,象形旗帜飘扬,后加声符“其”形成今字;“旂”则是“旗”的异体写法,多见于古籍。
典籍记载
清代制度关联
清代“八旗制度”以“旗”为军政单位,如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等,此义项沿用至今,如“旗人”“旗袍”等。
“旗旂”在古代泛指各类旗帜,二者互通;现代则以“旗”为常用字,兼具标识、制度、地域等多重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说文解字》或《左传》等古籍原文。
旗旂(qí qí)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旗子,旗帜。它由两个相同的部分组成,来表示同类事物。
旗旂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演变的过程中。在古代,战争时期需要用到旗帜来标识不同的军队势力,所以出现了一个专门用于表示旗帜的字。这个字不仅有“旗子”的意思,还可以表示象征集体荣誉、标志某种势力的事物。后来,这个字的意义逐渐扩大,引申为其他领域,如政治、军事、体育等。
旗旂的部首是“方”字部,表示与方向相关的事物。它的笔画数是十二画。
旗旂的繁体形式是「旗旂」,字形基本保持不变。
旗旂这个字在古代的写法略有不同,常见的古代写法有「旂旗」或「旌旗」。这些写法同样表示旗子或旗帜的意思。
1. 他手持旗旂,雄赳赳地领导队伍前进。
2. 在盛大的庆典上,五彩斑斓的旗旂迎风飘扬。
组词:国旗、红旗、军旗
近义词:旗帜、旗子
反义词:敌旗、敌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