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笳笛的意思、笳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笳笛的解释

古代军中用以指挥节度士兵的乐器。《吴子·应变》:“凡战之法,昼以旌旗旛麾为节,夜以金鼓笳笛为节。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则进,金之则止;一吹而行,再吹而聚。不从令者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笳笛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两种吹奏乐器合称。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分析,"笳"特指胡笳,《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管乐器,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以竹为管,卷芦叶为头"(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第8册)。"笛"则指传统竹制横吹管乐器,《辞海》解释为"管乐器,古称横吹,今多竹制,上有吹孔和膜孔,发音清脆"(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第七版)。

从历史演变角度看,笳最初作为汉代边塞军中乐器,其声悲怆苍凉,常见于《乐府诗集》描述的戍边场景。笛的运用则更广泛,既见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市井娱乐,也载于《全唐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文人吟咏。二者组合使用见于古代军乐仪仗,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的"鼓吹部"乐器配置中,笳笛常与鼓、角配合使用(来源:中华书局《乐府杂录校注》)。

在文学意象层面,笳笛共同构成边塞诗典型听觉符号。宋代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收录的《出塞》《入塞》曲辞中,常见"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羌笛何须怨杨柳"等表述,体现着戍边将士的思乡情怀(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乐府诗集》校注本)。现代汉语中,"笳笛"并称多用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指代具有悲壮色彩的古典音乐元素。

网络扩展解释

笳笛是中国古代军事活动中使用的一种乐器,主要用于军队夜间行动时的指挥调度。根据《吴子·应变》记载,其具体含义与功能包括:

  1. 指挥工具属性
    笳笛与金、鼓共同构成夜间作战的声令系统,用于替代白天的旗帜指挥。士兵通过笳笛的吹奏次数辨别指令:一吹表示行进,再吹表示集合。

  2. 军纪约束作用
    《吴子》特别强调“不从令者诛”,说明笳笛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是军事纪律的具象化载体,其号令具有强制执行力。

  3. 文化溯源
    从名称构成看,“笳”原指胡笳(北方游牧民族乐器),“笛”为中原传统管乐器,这种命名可能反映了古代军事文化的交融现象。但具体形制因缺乏实物资料尚存争议。

由于目前可考资料有限,建议结合《武经七书》等兵法典籍进一步研究其历史演变。

别人正在浏览...

畚插标映比灋采头豺狼杈枒赤胆忠心船梯楚辞章句吹糠见米春娇磋议东裔芳苓方兴未艾轓轩凤鞋负败拊鞠鲠欷广角镜头贵途号笛还债回礼活页剪筒减银交谈驾云济济然九流浚治零星律贯鸣球末力女猱品排前功尽废佥同秦娥轻贷欺生虬栏宂厌弱疾若耶散豁散消摇山际邵平园食牀梳背肃遏擿问拓书手王留五荒六月小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