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不物的意思、不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不物的解释

(1).违禁的事物。《周礼·地官·司稽》:“掌巡市而察其犯禁者,与其不物者而搏之。” 贾公彦 疏:“案《大司徒》,民当同衣服,今有人衣服不与众同;又视占亦不与众人同;及所操物不如品式,此皆违禁之物,故搏之也。”后用以谓不如常法,不合法度。《北齐书·幼主纪论》:“过庭所闻,莫非不轨不物。”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宣文阁》:“以次入对,从容密勿,盖终日焉。而声色狗马,不轨不物者,无因而至前矣。”

(2).谓不分物我。《庄子·庚桑楚》:“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 郭象 注:“各得其宜,则物皆我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不物”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两个角度:

  1. 哲学范畴 《汉语大词典》指出“不物”源自《庄子·山木》篇“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凝缩表达,意指超越物质束缚的抽象概念。其核心内涵为“不被外物役使”,强调主体对物质世界的超然态度,如《淮南子》所述“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的辩证关系。

  2. 具体语境用法 据《古汉语虚词词典》考释,作副词时“不物”表否定判断,常见于唐宋文献,如白居易《问友》诗“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中隐含的“不与他物并立”之意;作形容词时则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生伯封,实有豕心,贪婪无餍,忿纇无期,谓之封豕”杜预注“言不物于义”,此处特指行为不合礼法规范。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鲜少独立使用,其语义多保留在“不为物役”“超然物外”等成语中。相关研究可参考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对庄学思想的系统性阐释。

网络扩展解释

“不物”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释义:

1.违禁的事物或行为

源自《周礼·地官·司稽》,指不符合当时法律或社会规范的事物。例如,若有人穿着与众不同的服饰,或持有不符合规格的物品,均被视为“不物”。

文献依据:
《周礼》记载:“掌巡市而察其犯禁者,与其不物者而搏之。”贾公彦进一步解释,这类行为包括服饰、举止、物品等不合规现象。

2.不分物我(哲学概念)

出自《庄子·庚桑楚》,强调物我合一的境界,即不区分自我与外物,体现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文献依据:
《庄子》提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郭象注解为“各得其宜,则物皆我也”,即万物与我无界限。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安设谤弃参华操之过激常伦程序计数器斥莫宠贻冲雨独幅娥娥仿模遘迕鼓腹含哺庋掌骨料过筛故意汉圣黑心符鹤蜕黄白物皇怖家丑不可外扬教谏杰然己饥己溺金莲花金面旧邦机综局席餽贽郎选了休两点论廉絜利其然柳绿鸾花棉花糕孽债女身攀枝花市喷礴前主弃剑骑青竹禳避人意冗秽煞时间十六罗汉时日顺天从人田甿完整无缺无已衔橛之变斜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