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物的意思、不物的详细解释
不物的解释
(1).违禁的事物。《周礼·地官·司稽》:“掌巡市而察其犯禁者,与其不物者而搏之。” 贾公彦 疏:“案《大司徒》,民当同衣服,今有人衣服不与众同;又视占亦不与众人同;及所操物不如品式,此皆违禁之物,故搏之也。”后用以谓不如常法,不合法度。《北齐书·幼主纪论》:“过庭所闻,莫非不轨不物。”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宣文阁》:“以次入对,从容密勿,盖终日焉。而声色狗马,不轨不物者,无因而至前矣。”
(2).谓不分物我。《庄子·庚桑楚》:“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 郭象 注:“各得其宜,则物皆我也。”
词语分解
-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单用
- 物的解释 物 ù 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事物。生物。物体。货物。礼物。文物。物价。物质。地大物博。物极必反。 内容,实质:言之有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群众的批评)。待人接物。物望所归(众望
网络扩展解释
“不物”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释义:
1.违禁的事物或行为
源自《周礼·地官·司稽》,指不符合当时法律或社会规范的事物。例如,若有人穿着与众不同的服饰,或持有不符合规格的物品,均被视为“不物”。
文献依据:
《周礼》记载:“掌巡市而察其犯禁者,与其不物者而搏之。”贾公彦进一步解释,这类行为包括服饰、举止、物品等不合规现象。
2.不分物我(哲学概念)
出自《庄子·庚桑楚》,强调物我合一的境界,即不区分自我与外物,体现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文献依据:
《庄子》提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郭象注解为“各得其宜,则物皆我也”,即万物与我无界限。
补充说明
- 用法: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古籍或学术讨论中。
- 权威来源:主要参考《周礼》《庄子》及历代注疏。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例句,可查看《周礼》《庄子》原文或相关研究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不物这个词是指不存在或没有实质性的事物。根据汉字的构成,不物由“不”和“物”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不”表示否定,表示不存在或不具备;“物”表示物体或事物。在笔画上,“不”有四画,“物”有六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一直沿用至今。在繁体字中,不物的表示方法与简体字相同。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可能有所不同。
例句:
1. 他说的那些话完全是不物之说。- He is talking nonsense.
2. 这个问题是个不物,根本没有答案。- This question is a meaningless one, there is no answer.
组词:
无物、虚无、空洞
近义词:
不存在、无实、无聊
反义词:
存在、实物、有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