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磬折的意思、磬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磬折的解释

(1).弯腰。表示谦恭。《礼记·曲礼下》:“立则磬折垂佩。”《后汉书·马援传》:“ 述 鸞旗旄骑,警蹕就车,磬折而入。” 李贤 注:“磬折者,屈身如磬之曲折,敬也。” 唐 杜甫 《遣遇》诗:“磬折辞主人,开帆驾洪涛。”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是夕月明,余步阶上,仰见树杪两红衣人向余磬折拱揖,冉冉渐没。” 章炳麟 《訄书·明独》:“总是杂术也,以一身教乡井,有贤不肖,或觵之,或挞之,或具染请之,皆磬折而愿为之尸,父师之独也。”

(2).犹言卑躬屈膝;受******。 清 周亮工 《庚子重九前四日板屋欲雨》诗之十三:“展转逢彼怒,磬折自心酸。” 章炳麟 《訄书·不加赋难》:“使八旗之无餉乾甲米,则岁节五百万而赢。今几十三万万矣。以是通商惠工而实军府,何功之不成,而何师之不举?其又磬折徒跣以承白人之頩怒也。”

(3).泛指人身、物体或自然形态曲折如磬。《周礼·考工记·韗人》:“为皋鼓,长寻有四尺,鼓四尺,倨句,磬折。” 郑玄 注:“磬折,中曲之,不参正也。” 唐 杜元颖 《玉水记方流》诗:“斗迴虹气见,磬折紫光浮。”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知隆兴府徐公墓志铭》:“异时 浦港 磬折以趋海。”《隐居通议·诗歌四》引 元 黄载 《斗蟆图诗》:“髯翁磬折目胜负,突眼老嫗探头覷。”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三:“兴至则乔装挥麈,俯仰磬折,摹写曲情。”

(4).形容声音抑扬宛转。《文选·潘岳<笙赋>》:“诀厉悄切,又何磬折?” 李善 注:“磬折,言其声若磬形之曲折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磬折(qìng zhé)是汉语中兼具器物形态与礼仪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器物本义 “磬”为古代石制打击乐器,形如曲尺。《周礼·考工记》载“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指磬体弯曲角度为直角(90度)的三分之二,即135度。这种特殊弯曲形态即称“磬折”,《汉语大词典》引《礼记·乐记》“磬以立辨”郑玄注,强调其作为礼器所承载的声律规范。

二、礼仪引申 古代礼仪中,磬折特指身体前倾如磬形的高度礼节。《辞源》释为“屈身如磬,表示恭敬”,《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磬折而立”,即保持腰部弯曲约135度的躬身姿态,较揖礼更为谦卑。此形态常见于臣子面君、祭祀等重要场合,体现尊卑秩序。

三、历史流变 汉代《说文解字》释“磬”时着重其“乐石”本质,而魏晋曹植《箜篌引》“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已将之抽象为道德象征。至清代段玉裁注《说文》,更引申指器物与人体的各种适度弯曲状态,词义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语义扩展。

网络扩展解释

“磬折”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丰富且多用于古代文献或礼仪语境中,具体解释如下:

1.谦恭的姿态

指弯腰如磬(古代石制打击乐器,形状曲折),表示恭敬或谦卑。这一用法常见于礼仪场合,例如《礼记·曲礼下》记载“立则磬折垂佩”,《后汉书·马援传》也提到“磬折而入”,李贤注称“屈身如磬之曲折,敬也”。唐代杜甫《遣遇》诗中“磬折辞主人”同样体现了这一含义。


2.卑躬屈膝或受屈辱

在特定语境中,可引申为被迫屈从或蒙受屈辱。例如清代周亮工的诗句“展转逢彼怒,磬折自心酸”,以及章炳麟《訄书》中提到的“磬折徒跣以承白人之頩怒”,均暗含身处困境的无奈与屈辱感。


3.物体或自然形态的曲折

泛指事物形态如磬般弯曲。如《周礼·考工记》描述鼓的形态为“倨句,磬折”;唐代杜元颖的诗句“磬折紫光浮”则形容水波曲折的光影。


4.声音的抑扬宛转

少数文献提到“磬折”可形容声音的婉转起伏,如和6指出其“形容声音抑扬宛转”,但这一用法较为罕见。


5.相关典故与复合词

“簪笔磬折”是常见搭配,如《西门豹治邺》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形容恭敬肃立的姿态。此外,“磬折”也被用于比喻文笔或艺术的高妙(如“簪笔磬折”形容书法文章精湛),但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磬折”的核心含义是“屈身示敬”,后衍生出形态曲折、声音婉转等引申义,多出现于历史文献或诗词中。具体释义需结合上下文,尤其需注意其在礼仪、形态、情感表达等不同维度的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挨磨班位逼逼剥剥不自料叉杆赤糜麤犷蹈祸兑人蜚廉風動工具丰收赋归来附肩割据称雄贯注谷子黄草布婚假昏忘叫彩结巴节末鞿鞚惊皇锦泾沮愤军倅羸薾乐迁蛚蛬流征戮力满脸春色懋迁有无民艰民心不壹撚梢子普罗列塔利亚特曲谢人子生旦净丑驶流视膳鼠法疏附税物说到家书素庶玉送行苏辙听营瓦里五虎物听无追香椿小日中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