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周粟的意思、不食周粟的详细解释
不食周粟的解释
《史记·伯夷列传》:“ 武王 已平 殷 乱,天下宗 周 ,而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后以“不食周粟”谓清白守节。 老舍 《四世同堂》八七:“这四年里,我受了多少苦,完全为不食周粟!积极的,我没作出任何事来;消极的,我可是保持住了个人的清白!”
词语分解
- 不食的解释 .不吃。《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怒,不食。”.指不食之地。 唐 柳宗元 《连州司马凌君权厝志》:“是州之南,有大冈不食,吾甚乐焉,子其以是葬吾。”详“ 不
- 周粟的解释 周 代的禄食。《史记·伯夷列传》:“天下宗 周 ,而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后多指有气节者所不能接受的新朝的俸禄。 唐 李白 《送张秀才从军》诗:“ 周
网络扩展解释
“不食周粟”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bù shí zhōu sù,其核心含义是形容坚守气节、不妥协于非正义或非认同的势力。以下为详细解释:
含义
- 字面解释:粟指小米,泛指粮食;字面意为“不吃周朝的粮食”。
- 比喻义:比喻忠诚坚定、清白守节,不因生计所迫而依附敌对势力或违背原则。
出处与典故
出自《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商末孤竹国国君之子伯夷、叔齐的故事:
- 二人因反对周武王伐纣,认为以臣伐君不义。商朝灭亡后,他们拒绝食用周朝粮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
- 故事强调对气节的坚守,成为后世称颂的典范。
用法与示例
- 语境:多用于褒义,形容人立场坚定、不妥协。
- 示例:
-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引用此典,讽刺某些虚伪的道德标榜。
- 老舍《四世同堂》以“不食周粟”表达角色在困境中保持尊严的决心。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守节不移、宁死不屈、坚贞不屈。
- 反义词:卑躬屈膝、趋炎附势、苟且偷生。
现代意义
现多用于强调在利益诱惑或压力下保持原则,如拒绝为敌对势力效力或坚守职业道德。
如需查看更多示例或完整出处,可参考《史记》原文或相关文学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不食周粟,这个词可以解释为不以救急之事为念,而去追求小节之食。现在我们来拆分一下这个词的部首和笔画。部首是“⺆”和“米”,共两个部首。“⺆”在这个词中被称为“人”,表示人的意思。“米”表示粮食。这个词由6个笔画组成,每个笔画可以看作是汉字中的一种基本画法。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一种历史典故。古时候,传说周朝的国君武王曾经说过“吾不为周粟”,意思是他不会因为吃好的粮食而忘记追求更高尚的事物,而且还不会因为追求小节而忽视了救急的事情。后来这个成语就衍生出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无视更重要的事情。
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在的写法不完全一样。在古代,这个词可能会以传统的繁复的方式写出,其中可能包括一些不再常用的字形和组合。但是现在,我们通常使用标准的简化字体来书写这个词。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句,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词的用法和意义:他们过于专注于吃喝玩乐,不食周粟,对社会责任一无所知。
除了“不食周粟”这个成语,还有一些相关的词汇可以使用。比如,你可以使用“忘我”或“利欲熏心”来形容一个人太过于追求个人利益而丧失了选择正确行为的能力。
相反,如果你想描述一个人能够抛弃个人利益而为大局着想,你可以使用诸如“大公无私”或“无私奉献”的词汇。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