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楞伽的意思、楞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楞伽的解释

亦作“ 楞迦 ”。1.山名。梵文音译。在古 师子国 (今 斯里兰卡 )境。相传佛在此山说经。 宋 王安石 《化城阁》诗:“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汉上。”《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若非圆寂光中客,定是 楞迦 峰顶人。”

(2).指《楞伽经》。梵名。有四种汉文译本,今存三种。此经提出五法、三性、八识等大乘教义,后人在诗文中常有征引。 唐 韦应物 《寄恒璨》诗:“今日郡斋閒,思问《楞伽》字。” 明 高启 《楞伽寺》诗:“《楞伽》义未晓,尘累方自耻。” 清 姚鼐 《法源寺》诗:“欲偕投紱老,终日问《楞迦》。” 章炳麟 《大乘佛教缘起考》:“法相名为《瑜伽师地》,虽与瑜伽一派有殊,然《楞伽》已有‘瑜伽师有几’之文。此则 提婆 以前已取瑜伽之名。”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楞伽”是佛教术语,具有地理和经典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源与地理含义

  1. 梵文音译
    源自梵语“Laṅkā”(或Lankā),中文音译为“楞伽”,意为“不可往”“难入”。
  2. 地理位置
    指古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的圣山,即今斯里兰卡亚当峰(Adam's Peak)。相传佛陀曾在此山宣讲《楞伽经》。

二、佛经含义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禅宗初祖达摩曾以此经传法。其核心思想包括:

  1. 五法三自性
    • 五法:名(概念)、相(现象)、妄想(执取)、正智(无分别智)、如如(真如实相)。
    • 三自性:妄想自性(虚妄分别)、缘起自性(因缘和合)、成自性(真如本性)。
  2. 八识与转识成智
    提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理论,主张通过修行将染污的八识转化为清净的“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3. 如来藏思想
    强调众生本具佛性(如来藏),但因无明遮蔽而轮回,需通过觉悟显现本性。

三、文化影响

《楞伽经》在文学与哲学中常被引用,如:


“楞伽”既是斯里兰卡圣山之名,也代表一部融合唯识与如来藏思想的大乘经典,对佛教哲学与禅宗影响深远。

网络扩展解释二

楞伽

《楞伽》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成两个部首,左边是木字头部首,右边是人字旁部首。楞伽的总笔画数为15。

这个词语源自梵语中的“Lankā”,意为“兰卡”或“兰考”,指的是佛教中的兰卡威虎藏经。她是佛教大乘经典之一,记录了佛陀的弟子舍利子的对话和教导,被称为《楞伽经》。

在繁体中文中,楞伽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在现代标准汉字中,楞伽的写法为“楞伽”。

以下是一个例句:
他研究了很多经典著作,包括《楞伽经》。

组词:
楞伽观、楞伽修、楞伽学、楞伽宗、楞伽医、楞伽课。

近义词:
纲目、指南、经典。

反义词:
片言、碎语、随想。

别人正在浏览...

保结豹弢背若芒刺不名一文不是话头不壹俶祜垂髻春耜點頭顶撞发傻風監刚克觥筹交错挂漏合钤怙跋监就鲸吸济世安人九典瘠顔峻特鞠讻类选廉冒慢悠悠绵布麪坊谋欢喷散偏定扑簌簌谱主前彦秋澄楸玉局蘧蒢驱良熔丝三缄其口搧风点火山乌圣城勝計剩男蛇伸四楞松紧踏车貣贷团总蚊吟卧虎藏龙无夷峡门详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