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楞迦 ”。1.山名。梵文音译。在古 师子国 (今 斯里兰卡 )境。相传佛在此山说经。 宋 王安石 《化城阁》诗:“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汉上。”《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若非圆寂光中客,定是 楞迦 峰顶人。”
(2).指《楞伽经》。梵名。有四种汉文译本,今存三种。此经提出五法、三性、八识等大乘教义,后人在诗文中常有征引。 唐 韦应物 《寄恒璨》诗:“今日郡斋閒,思问《楞伽》字。” 明 高启 《楞伽寺》诗:“《楞伽》义未晓,尘累方自耻。” 清 姚鼐 《法源寺》诗:“欲偕投紱老,终日问《楞迦》。” 章炳麟 《大乘佛教缘起考》:“法相名为《瑜伽师地》,虽与瑜伽一派有殊,然《楞伽》已有‘瑜伽师有几’之文。此则 提婆 以前已取瑜伽之名。”
楞伽是汉语中的佛教术语,具有以下核心含义:
指古印度南端的山名(梵语Laṅkā),位于锡兰(今斯里兰卡)境内。传说此山险峻难达,为夜叉王所居之地,故在佛经中常被赋予神秘色彩。
特指《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该经以佛陀在楞伽山说法的形式展开,阐释“唯心所现”的唯识思想,融合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理论,对汉传佛教禅宗、唯识宗影响深远。
二字组合专用于音译“Laṅkā”,形成固定佛教词汇。
权威来源参考:
(注:因未搜索到可验证的在线词典链接,来源标注为权威辞书名称,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进一步查证。)
“楞伽”是佛教术语,具有地理和经典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禅宗初祖达摩曾以此经传法。其核心思想包括:
《楞伽经》在文学与哲学中常被引用,如:
“楞伽”既是斯里兰卡圣山之名,也代表一部融合唯识与如来藏思想的大乘经典,对佛教哲学与禅宗影响深远。
白漫漫边帅步虚坛蝉弁吹葭春醪楚王祠词典此呼彼应村程存恤当中道乡钓采方行繁兴浮图概貌干枯甘死如饴赶乡邻公私合营观察家跪叩砉剨黄皮刮廋击菒金丝草九贡救世主骏驭课口孔燕鵾翔来成连达流水行云覼琐陆轴慢工出巧匠马杓子眉婚陌上儿衲徒能士溺毙泥涅盘涧青郊入望三恶趣商订守正不桡水窖庶类説真格的搜奇体伏无俦祥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