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黥面的意思、黥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黥面的解释

于面额上刺字,以墨涅之。(1)古代的一种风俗。《汉书·匈奴传上》:“ 匈奴 法, 汉 使不去节,不以墨黥其面,不得入穹庐。 王乌 , 北地 人,习 胡 俗,去其节,黥面入庐。”《后汉书·东夷传·倭》:“男子皆黥面文身。”(2)古代的一种肉刑。《三国志·魏志·毛玠传》:“ 汉 律,罪人妻子没为奴婢,黥面。”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国初救弊》:“ 建州 民二人,本田家客户,尝於主家塘内,以锥刺得鱼一斤半,并杖脊,黥面,送闕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谐谑·借蟹讥权贵》:“ 宋 朱勔 横於 吴中 ,时有士人咏讥之,中联云:‘水清詎免双螯黑,秋老难逃一背红。’盖 勔 少曾犯法,鞭背黥面,故以此嘲。”(3)古代兵制之一。在士兵脸上刺字,防止士兵逃跑。 宋 苏洵 《兵制》:“及於 五代 , 燕 帅 刘守光 ,又从而为之黥面涅手之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黥面是中国古代刑罚体系中的一种肉刑,又称"墨刑"。该词由"黥"(qíng)与"面"构成,"黥"字从黑从京,本义指用刀刻刺后涂染墨汁的刑罚方式,《说文解字》释为"墨刑在面也",《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其"在犯人面部刺字并用墨染黑"的刑罚特征。

作为五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黥面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据《尚书·吕刑》记载,西周已将"黥"列为法定刑罚。秦汉时期发展成熟,《汉书·刑法志》载明"墨罪五百",成为当时惩治盗窃、诈伪等罪行的主要手段。至宋代,《宋史·刑法志》记载黥面演变为"刺配"制度,除作为主刑外还兼具身份标识功能,如《水浒传》中林冲、宋江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均源于此制。

从文化维度考察,黥面具有双重社会功能。据《中国刑罚史》研究,其既是肉体惩戒手段,更是通过毁损容貌实施的社会性羞辱,使受刑者终生背负犯罪标记。这种"毁容示辱"的刑罚理念,深刻反映了古代"礼刑合一"的法制特征。现代考古发现,如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律文记载,为研究黥面刑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实物佐证。

网络扩展解释

黥面,又称“刺面”或“墨刑”,是中国古代一种在面部刺刻标记的刑罚或身份标识手段,其含义和用途随历史演变有所不同。结合史料记载,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定义

黥面指用刀或针在人的面部(或其他身体部位)刺刻文字、图案,并涂以墨汁等颜料,形成永久性标记。这一做法兼具肉体惩罚和社会性羞辱的双重作用。

2.历史起源与刑罚用途

3.军事领域的应用

4.社会与文化影响

黥面长期被视为低贱身份的象征,尤其在刑罚中,被刺者常被排斥于主流社会之外。而军队黥面虽强化了管控,却也反映了古代兵役制度的严酷性。

黥面从刑罚到军事标识的演变,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人身控制的重视。其消亡与文明进程相关,明清时期逐渐被其他刑罚和户籍制度取代。

别人正在浏览...

八百诸侯背饥荒播幅绰的剉碓丹窍迭影惰性气体房老繁花似锦凡殇飞来峰阜实鬼影果断海骂憨厚鹤骨鷄肤滑线魂惊胆落获释简派交浃洁素进救蹶躄开气袍慨忆炕单枯草獠者令舍鲈鱼鲙马闲免除明习内顾之忧旁资骑驰寝侻全般曲街人极蓐中上辕山堂香水圣系试刊适龄殊方绝域缩聚通慧头会土巴庚慰安武进武秀下口先号后庆小军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