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钝荒谬。 梁启超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自信与虚心》:“居今日之 中国 ,上之不可不衝破二千年顽谬之学理,内之不可不鏖战四百兆群盲之习俗。”
“顽谬”是一个汉语合成词,由“顽”和“谬”两个字组合而成,整体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常用于书面语或批判性语境。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汉语大词典》释为“愚妄;愚昧”,如“顽钝”(愚笨迟钝)、“冥顽不灵”(形容愚昧顽固)。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2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说文解字》注:“谬,狂者之妄言也”,引申为不合常理、违背事实。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2013年。
顽谬(wán miù)
“愚昧荒谬。多指人固执错误见解。”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2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愚妄背理。如《后汉书·王龚传》:‘顽谬之人,眩惑世俗。’”
来源:《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
“顽固而荒谬:~不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2016年。
词语 | 侧重 | 差异 |
---|---|---|
顽愚 | 智力愚笨 | 强调认知能力不足 |
荒谬 | 逻辑错误 | 侧重结论不合常理 |
顽谬 | 固执+荒谬 | 兼具态度顽固与内容错误 |
“顽谬之人,眩惑世俗。”
(指迷惑大众的愚妄之人)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1965年。
“持顽谬之说,以乱天下。”
(批评以荒谬言论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来源:中华书局《读通鉴论》,1975年。
该词属书面语,常见于学术批评、政论或严肃文学,日常口语较少使用。其权威性源于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批判,引用时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注:部分古籍来源因版权限制未提供链接,但纸质版可于各大图书馆查阅;现代词典释义参考官方出版物。)
“顽谬”是一个汉语词汇,其解释如下:
顽谬(wán miù)由“顽”和“谬”组合而成:
梁启超在《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自信与虚心》中曾用此词批判旧学理:“居今日之中国,上之不可不冲破二千年顽谬之学理……”。此例中,“顽谬”强调传统学说的僵化与不合时宜。
部分词典将其归类为“贬义复合词”,多用于批判性语境,指代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或行为。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语境,可参考梁启超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阿那波那白路罢尽报失倍心彪悍兵凶战危钵咤侈丽出樽大把打笔套大理市荡主大弦戏丁字钢洞精抖空竹二祖妃子笑佛幡官品规表顾眄滚轧合合花国换易解遘骏茂看家旷贵狼巾滥溢老东西梁山伯力道聆音察理柳眉星眼弄口卢沟桥事变茫无所知漫然妙术魔宫寝侻穷极要妙入选骚文栅孔扇耀诗中有画説亲道热索微桃心猥宂温柔体贴物竞天择现期亵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