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克期。严格规定期限。 唐 袁皓 《寄岳阳严使君》诗:“万恨只凭期尅手,寸心唯繫别离肠。” 唐 曹唐 《和周侍御买剑》:“见説夜深星斗畔,等閒期尅 月支 头。”
“期克”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解释如下:
“期克”意为严格规定期限,即“克期”。该词由“期”(约定时间)和“克”(限定、完成)组合而成,强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或达成目标。
唐代诗词中多次出现该词: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期待成功并战胜困难”,但根据权威词典和古籍用例,此说法缺乏文献支持,可能是现代误读。
多用于古代公文、诗词或历史文献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例如:“上任之初,何锡爵奉巡抚之命‘续修志书,务期克日而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诗词注解。
期克(qī kè)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下面是对此词的详细分析。
拆分期克可以得到两个部首,分别是“月”和“欠”。其中,“月”是指“肉月部”,也就是肉的意思;“欠”则是“欠字底部”,表示缺少或不足。按照拆解的部首,期克的笔画数为7。
据考证,期克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一书中,用来形容期待和等待的状态。后来,期克逐渐演变成在中国文化中表达期待、等待、希望等意义的词语。
在繁体字中,期克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的汉字中,期克的写法也与现代汉字相同。
1. 我期克着他能够按时到达。
2.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期克着享受温暖的阳光。
1. 期待:表示对未来的期望和等待。
2. 克服:表示战胜困难和克制自己的意志。
3. 期望:表示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4. 预期:表示对未来的预见和期待。
1. 期待
2. 期望
3. 渴望
4. 盼望
1. 失望
2. 不期不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