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洒笔。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若销鑠精胆,蹙迫和气,秉牘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 唐 杜甫 《陈拾遗故宅》诗:“到今素壁滑,洒翰银钩连。”《旧唐书·德宗纪论》:“加以天才秀茂,文思雕华。洒翰金鑾,无愧 淮南 之作。” 宋 陈郁 《话腴》:“偶洒翰於小白团扇,书七言十四字。”参见“ 洒笔 ”。
挥笔书写。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洒翰赠言终不许,援琴请尽奴衷素。”
“洒翰”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sǎ hàn,其核心含义与古代书写、文学创作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字面解释
原指“挥毫书写”,即用笔蘸墨后自如地书写文字,强调动作的流畅与洒脱。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文献,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养气》中提到“洒翰以伐性”,指通过书写抒发心性。
引申义
后逐渐扩展为形容书法或文学创作时的文思敏捷、笔触潇洒。例如唐代杜甫《陈拾遗故宅》诗云“到今素壁滑,洒翰银钩连”,赞美书法笔势如银钩般遒劲连贯。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查阅《文心雕龙》或杜甫诗集。
洒翰是一个具有文学意涵的词汇,主要指的是用毛笔写字。该词源于中国的古代文化,是文人雅士喜欢使用的一个词汇。
洒翰的拆分部首为氵(三点水)和博(十字),总共有20个笔画。
洒翰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人雅士。他们经常使用毛笔来写字,并以此来展示他们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美感。洒翰也常用于描述文人的书法作品。
洒翰的繁体字为灑翰。
在古代,洒翰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古时的洒翰字形更加繁复,筆画結構較複雜,但基本造型保持一致。
1. 李白挥毫洒翰,字字生动有韵味。
2.宋代的苏轼被誉为洒翰之才,在书法界有着很高的地位。
1. 洒墨:用毛笔将墨汁洒在纸上,以形成文化艺术作品。
2. 翰墨:指文人用毛笔书写的字画,也是指才华出众的文人。
1. 书写:指用笔或其他工具将文字表达出来。
2. 写字:指用笔或其他工具将文字用于表达或记录。
1. 涂抹:指用手或刷子等将颜料、墨汁等涂抹到物体上。
2. 擦拭:指使用纸巾、布等物品擦去物体表面的污渍或颜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