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根的意思、芦根的详细解释
芦根的解释
[reed rhizome] 中药名。别名苇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主产安徽、江苏、浙江、湖北等地。甘,寒。清热生津。治热病烦渴,牙龈出血,鼻出血,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
详细解释
芦苇的地下茎。性寒味甘,中医用作利尿剂和清热解毒剂。
词语分解
- 芦的解释 芦 ú 〔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芦花”、“芦根”、“芦笛”、“芦席”、“芦荡”;亦简称“ 姓。苇”,如“芦丛”、“芦塘”、“芦箔”、“芦荡”。
- 根的解释 根 ē 高等植物茎干下部长在土里的部分:根植。根茎。根瘤。根毛。根雕。须根。块根。扎根。叶落归根。 物体的基部和其他东西连着的部分:根底。根基。墙根儿。 事物的本源:根源。根由。根本。知根知底。 彻底
专业解析
芦根是汉语中特指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地下根状茎部分,具有明确的植物学特征和传统药用价值。以下从词典释义、药用属性及植物特征三方面进行解释:
一、词典核心释义
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的根茎,多生长于河滩、沼泽等湿地环境。其形态呈长圆柱形,表面有节,黄白色至黄棕色,质地柔韧,断面中空,具纵皱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芦苇的根,中医入药”。
二、药用价值(中医典籍记载)
芦根为传统中药,性寒味甘,归肺、胃经,主要功效包括:
- 清热生津: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中华本草》);
- 利尿透疹:缓解小便短赤及麻疹初起(《中国药典》2020年版);
- 止呕除烦:配伍竹茹、生姜可治胃热呕逆(《本草纲目》卷十五)。
三、植物学特征
- 形态:根茎匍匐地下,节间中空,节部生须根及芽;
- 分布:广泛分布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淡水湿地,中国南北各省常见(《中国植物志》);
- 采集:春秋季采挖,鲜用或晒干入药。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李时珍. 本草纲目(明代). 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9卷). 科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芦根是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的新鲜或干燥根茎,具有重要药用价值。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一、植物学特征
芦根为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芦苇的地下茎,生长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等湿地环境。其茎高2-5米,具匍匐状地下茎,节间中空;叶片灰绿色,圆锥花序顶生,花期9-10月。
二、药材性状
- 鲜芦根:长圆柱形,直径1-2cm,表面黄白色有光泽,节环状,断面中空且有小孔排列成环。
- 干芦根:扁圆柱形,节间有纵皱纹,质地较硬。
三、药用价值
- 性味归经
性甘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生津、止呕利尿的功效。
- 主要功效
- 清热泻火: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
- 生津止呕:缓解胃热呕吐、噎膈反胃。
- 解毒利尿:治疗热淋涩痛、肺痈吐脓。
- 用法用量
干品煎服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四、炮制与鉴别
- 炮制方法:去除须根后切段晒干,鲜品需埋湿沙保存。
- 真伪鉴别:真品断面可见环状小孔,外皮易剥离;伪品芦竹根横切面有筋脉小点。
五、历史与应用
始载于《别录》,历代医书记载用于解河豚毒、治肺痿等症。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如需完整鉴别要点或化学成分分析,可参考、10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好百年孤独炳烛偪真沧沧常胜将军创思大上造大吆小喝典故调口斗擞多面手饭堂凤念風移俗易符号父世县高压楔过于横拖倒拽后皇画鹿车胡塞降礼静落京辇瘠瘦钜编谲计巨工巨胜可嗤鲙缕魁俉廉峭嶚峣离背躏践恡啬卖扑孊密跑海迁渝挈维清吟删本甚休淑祥邃晓速记韬光隐晦縚绳甜句儿缇绣头晕眼花文验无心云蚬斗懈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