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挈令的意思、挈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挈令的解释

刻于木板上的法令。挈,通“ 契 ”。《汉书·张汤传》:“奏讞疑,必奏先为上分别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讞法,廷尉挈令,扬主之明。” 颜师古 注引 韦昭 曰:“在板挈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挈令是古代法律术语,指由中央或地方官府制定的法令汇编或实施细则。该词最早见于秦汉简牍文献,其核心含义包含两方面:一是"挈"通"契",意为刻录、摘取;二是"令"即律令条文,合指将重要法令条款整理成册的特殊法律形式。

一、词源释义

"挈"在《说文解字》中解作"悬持也",段玉裁注引申为"提其要",与法令编纂中"摘要辑录"的编纂方式相符。汉代郑玄注《周礼》时明确"挈令"即"刻著令",强调其镌刻成册的物质形态特征。

二、法律属性

作为秦汉律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挈令具有三种实施形态:①中央机关摘录相关法令形成的专业法规(如《廷尉挈令》);②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法令制定的实施细则(如《乐浪挈令》);③具体案件审理中形成的判例汇编,见于《张家山汉简·奏谳书》记载的"江陵挈令"。

三、文献例证

《汉书·燕刺王旦传》载有"光禄挈令"的司法适用案例,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中明确记载"挈令第卌三"的条文编号制度,印证其作为独立法规的体系化特征。

四、现代研究

张建国在《帝制时代的中国法》中指出,挈令制度体现汉代"因事制宜"的立法技术,是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法律平衡机制。李均明通过居延汉简考证,发现挈令多涉及官吏考课、物资管理等领域,具有行政规章性质。

网络扩展解释

“挈令”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挈令”指刻于木板上的法令。其中“挈”通“契”,意为刻写,“令”即法令、命令。这一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例如《汉书·张汤传》中记载:“廷尉挈令,扬主之明”,表明法令被刻录成文以彰显权威。


详细释义

  1. 词源与构成

    • “挈”在古汉语中通“契”,表示刻写、雕刻;“令”指官方颁布的指令或法规。两者结合,强调法令以刻录形式保存,体现其正式性和不可篡改性。
  2. 历史背景与用途

    • 汉代及以前,重要法令常刻于竹简、木板等载体上,作为官方执行的依据。例如《汉书》中提到,廷尉(司法官)需将法令刻录成文,以便统一司法标准。
  3. 与其他解释的辨析

    •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4)将“挈令”解释为“携带命令”,但这一说法缺乏文献支持。主流考据仍以“刻写法令”为准,可能与“契令”混用有关。

“挈令”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刻录成文的法令,强调其权威性和正式性。现代语境中已不常用,研究时需结合《汉书》等经典文献进行考据,避免与字音相近的词汇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班长暴速背物边剧变速器笔头拨发擘兰布槽长征掣顿赪卵称引川资怠忽钓璜公耳屋封嵎俘献冈坡丱齿皓齿朱唇和调黑豆焦卷较通夹批嗟讶姬汉近似值寂然不动久别九罗看漏考终磕睡虫客卒老器乱世鲁迅墓梅尧臣谋迹木夯凝锦气笼琼钑入易赛麦守丞受审书字探端洮頮天清气朗停僮替续器伪庭文风仙闺邪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