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洮沬 ”。亦作“ 洮靧 ”。盥手洗面。《书·顾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甲子,王乃洮頮水,相被冕服,凭玉几。” 孔颖达 疏:“頮是洗面,知洮为盥手。”《汉书·律历志下》:“《顾命》曰:‘惟四月哉生霸,王有疾不豫,甲子,王乃洮沬水。’” 颜师古 注:“洮,盥手也。沬,洗面也……沬即頮字也。” 清 钱谦益 《祭傅文恪公文》:“ 谦益 乃洮頮焫萧,望拜稽首,为文以告於吾师之墓下。” 清 钱谦益 《古史谈苑摘录后记》:“ 谦益 谨洮靧缮写,鏤板流通。”
“洮頮”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洮頮”读作táo huì,意为盥手洗面,即洗手和洗脸的统称。该词在古籍中常以异体形式出现,如“洮沬”“洮靧”等,但核心含义一致。
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研究古典文献或历史语境。其核心动作“盥洗”在现代口语中已由“洗脸洗手”等通俗表达替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字形演变,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说文解字》等权威辞书。
《洮頮》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人或马的脸上的白斑”,也可表示为“白面”。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人或马的脸上出现的一片白色的斑纹。
《洮頮》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頁”(页)。它的总笔画数为23画。
《洮頮》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古老,可以追溯至《说文解字》。在古代,它的写法是“洮颒”。而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洮頮”。而在现代的简化汉字中,这个词被写作“洮颒”。
在古时候,这个词的写法是“洮颒”。“洮”字在古代意为“流水”或“河流的源头”,而“颒”则是指“额头”。所以整个词语的意思是“河流源头的额头”,后来逐渐引申为“脸上的白斑”。
1. 他的脸上有一片洮頮,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2. 这匹马的洮頮给它增添了一分儿特别的魅力。
组词:白面洮颒(bái miàn táo hú)
近义词:白斑、洮痕
反义词:黑斑、斑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