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串月的意思、串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串月的解释

指 苏州 石湖桥 下月影成串的奇观。据 清 朱象贤 《闻见偶录》记载, 苏州 上方山 东面的 石湖 有 宝带桥 纵贯南北,桥有五十三个洞,月光映水,正对环洞,一环一月,连络成串,称为串月。当地旧俗于中秋节后三日,登山观月,称为看串月。 清 顾禄 《清嘉录·石湖串月》引 沉朝初 《忆江南》词:“ 苏州 好,串月看长桥。” 清 沉曰霖 《晋人麈·异闻·串月》:“ 吴 中风俗于八月十八日行春桥看串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串月"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并非指某种天体现象,而是特指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地区(尤其是大观楼、西山等地)在中秋节期间观赏到的一种独特自然景观与民俗活动结合的现象。

  1. 基本释义(文化现象):

    • 指代对象:特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在昆明滇池水面上观赏到的特殊景象。
    • 现象描述:当一轮明月升至高空时,其倒影会投射在滇池广阔的水面上。由于滇池水面波光粼粼,月亮的倒影会被水波分割、折射,形成一串或一长串闪烁跳动的光斑,宛如一串明珠或月亮被串连起来。这种“一月映水,化作串珠”的视觉效果,即为“串月”。
    • 引申意义:该词也常用来指代在中秋之夜于滇池畔(尤其是大观楼)观赏此景的民俗活动本身。
  2. 来源与背景:

    • 地域性:“串月”一词及其所指的景象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是昆明乃至云南地区特有的中秋民俗文化符号。它深深植根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
    • 文化传统:昆明人素有中秋夜泛舟滇池或登临大观楼、西山龙门赏月的习俗。观赏“串月”奇观是这一传统的高潮和核心内容,寄托了人们对团圆、美满的祈愿和对自然奇观的赞叹。
  3. 权威参考:

    • 虽然“串月”作为特定文化词汇未被普遍收录于通用型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但其释义和背景在以下类型的权威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和解释:
      • 地方志与民俗志:如《昆明市志》、《云南省志·民俗志》等官方编纂的地方文献中,对“滇池串月”的民俗活动有详细描述。
      • 文化研究著作:研究云南民俗、节庆文化或昆明地方文化的学术著作和普及读物中常会提及并解释“串月”。例如,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相关文化丛书。
      • 权威媒体与文化机构报道:新华社、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等平台在介绍昆明中秋习俗时,会权威解读“串月”现象。
      • 大型辞书:在《中国风俗辞典》、《中华节日风俗辞典》等专门性辞书中可以查到“串月”或“滇池串月”的词条及解释。

“串月”是一个承载着昆明地域文化和中秋民俗的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是指中秋节夜晚在滇池水面上观赏到的月亮倒影因水波荡漾而形成如串珠般的独特光学现象,以及由此衍生的特定赏月民俗活动。理解该词需结合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

网络扩展解释

“串月”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自然景观(苏州石湖奇观)

指苏州石湖宝带桥下月光映水形成的月影成串现象。宝带桥共有53个桥洞,当中秋节后三日的月光正对桥洞时,每个桥洞水面会倒映出一个月亮,形成“一环一月”的串联奇观。当地旧俗会在农历八月十八日登山观此景,称为“看串月”。

二、少数民族民俗活动

  1. 云南德昂族的“串月亮”
    德昂族青年男女在中秋明月夜,通过吹奏葫芦笙、对歌等方式互相倾诉情感。若双方情投意合,则会互赠信物并私定终身。
  2. 广西苗族的“串月”
    苗族男女在赶集或坡会结束后,通过保持距离对唱山歌寻找伴侣。若男子相中女子,会以特定方式接近并表达心意。

补充说明:苏州的“串月”现象需满足特定天文条件,最佳观赏期为农历八月十八;而少数民族的“串月”习俗多与婚恋文化相关,体现了不同地域的人文特色。

别人正在浏览...

安辔搬弄是非抱冰公事背影不处不稽裁衣日参乘查访电雹丁香褐锻脩凤文分中服劳拂缀敢往膏唇拭舌国艳熯涸黑裘恒守唬骇积瘁凈觉紧紧吉祝餽贽囒吨裂巴鸾箫鹿铤屡空盲者朦胴纳采内城京靴贫虚剖腹产钱塘湖秦娘七七八八跂石凄惘瑞霭塞噎三直尚子沈落十四楼烁石流金松鹤桃源路拓写婉容韦褐仙佛掀雷决电小夥躧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