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峭論鲠議的意思、峭論鲠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峭論鲠議的解釋

議論嚴正剛直。 宋 李綱 《論節義》:“﹝ 顔真卿 ﹞其後歸朝,峭論鯁議,為奸臣所擠,殞於賊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峭論鲠議”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議論嚴正剛直,形容言辭尖銳、立場堅定的辯論或讨論。


詞語分解

組合後強調辯論時言辭鋒利且立場剛正不阿。


出處與典故

出自宋代李綱《論節義》:

“[顔真卿]其後歸朝,峭論鲠議,為奸臣所擠,殒于賊手。”
此處以唐代名臣顔真卿為例,描述他因直言進谏而遭排擠,最終被害。


語法與用法


示例(非原文引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論節義》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峭論鲠議的意思

《峭論鲠議》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探讨問題時言辭嚴整,辯論言之有物有力,使人信服。通常用來形容論述有力、觀點鮮明、言辭犀利的文章或演講。

拆分部首和筆畫

《峭論鲠議》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山”、“讠”、“魚”、“言”、“目”五個部首。其中,“山”和“魚”均為獨體字,沒有再拆分的部首。它們的筆畫數分别為3畫、2畫、15畫、5畫、5畫。

來源和繁體

“峭論鲠議”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著名文學家劉勰的《文心雕龍·雜劇觀止》一書中,成為後來的成語固定用法。在繁體字中,詞語“峭”通常被寫作“嶠”,具有相同的意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峭論鲠議》的三個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峭”字的古代寫法為“嶠”,它的上方加了一個“山”字頭,并且嶄字的中間豎直筆畫比現代寫法更長;“鲠”字的古代寫法為“鮯”,它的下方連接部分是“毛”而不是“魚”的圖像;“議”字的古代寫法為“訑”,它的上半部分是“謝”字的形狀。

例句

他在演講中峭論鲠議,聲音洪亮有力,引發了台下觀衆的強烈共鳴。

組詞

- 峭立:形容山峰高聳挺拔。

- 鲠直:形容筋骨或直立的姿勢堅硬而挺拔。

- 鲠視:形容目光堅定而銳利。

近義詞

- 辯論激烈

- 論點有力

- 言之有物

反義詞

- 空泛無力

- 含混不清

- 彎曲模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