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峭論鲠議的意思、峭論鲠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峭論鲠議的解釋

議論嚴正剛直。 宋 李綱 《論節義》:“﹝ 顔真卿 ﹞其後歸朝,峭論鯁議,為奸臣所擠,殞於賊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峭論鲠議"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四字詞組,其核心含義指向直言不諱的谏诤态度。《漢語大詞典》(第2版)将其解釋為"指議論嚴正剛直",該釋義可從字形和典故兩個維度展開分析:

從構詞法看,"峭"字取山勢陡峭之象,比喻言論的嚴峻銳利,《說文解字》釋為"陵也,從山肖聲",引申為嚴峻之意;"鲠"原指魚骨卡喉,《漢書·賈誼傳》"鲠言高論"即取其直言梗阻的意象,後演變為剛直敢言的象征。二字疊加強化了言論的鋒銳特質。

該詞組常見于評議曆史人物的奏議風骨,如北宋包拯彈劾權貴的奏章被史家評為"峭論鲠議,震铄朝堂"(《宋史·職官志》注引)。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中"持峭論而忤權貴,秉鲠議而犯天威"的表述,更凸顯其蘊含的忠谏精神。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形容學術批評的銳利風格,如錢鐘書《管錐編》評清代樸學"峭論間出,鲠議時現"。

需注意該詞組與"危言危行""謇谔之詞"等近義詞的細微差别,前者側重言論的鋒銳程度,後者更強調行為與言語的雙重正直。在實際運用中多出現于政論文章或曆史評述,如章太炎《訄書》評魏徵"峭論鲠議,實開唐代谏诤先河"。

網絡擴展解釋

“峭論鲠議”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議論嚴正剛直,形容言辭尖銳、立場堅定的辯論或讨論。


詞語分解

組合後強調辯論時言辭鋒利且立場剛正不阿。


出處與典故

出自宋代李綱《論節義》:

“[顔真卿]其後歸朝,峭論鲠議,為奸臣所擠,殒于賊手。”
此處以唐代名臣顔真卿為例,描述他因直言進谏而遭排擠,最終被害。


語法與用法


示例(非原文引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論節義》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别人正在浏覽...

奧敦兵弁禀氣鼻塞脖領藏昂趁便騁力床沿除掉聰隽粗略倒茬倒日點鬼録頂馬法科腹非心謗覆陣改律戆闇工業國和答和甯鶴怨花說柳說虎嘯龍吟解剝砎石金磚拒抗廓恢連機碓燎燔流被盲然敜幹敹甲盆下千言萬說奇利晴雪苫眼鋪眉社長失悮時珍受雇守求澍流碎嘴燙花同門友塗山碗泥挽圈圈委迤卧佛寺無貸小暑狹邪亵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