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郑玄 注:“不禄,不终其禄。”
(2).诸侯、大夫亡故,讣文上的谦称。《礼记·杂记上》:“君讣於他国之君,曰寡君不禄……大夫讣於同国,适者曰某不禄。”《国语·晋语二》:“重之以寡君之不禄,丧乱并臻。” 韦昭 注:“礼,君死,赴於他国曰:‘寡君不禄。’谦也。” 朱执信 《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自 南都 沦丧, 唐 桂 二王先后不禄。”
(3).夭折之称。《礼记·曲礼下》:“寿考曰卒,短折曰不禄。” 明 王錂 《春芜记·赐婚》:“寒门屡受国厚恩,但恨夫君不禄,未能图报涓埃。”
“不禄”是古代汉语中的特定讳称,主要用于描述不同身份者的死亡,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士人去世的讳称
根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古代对不同身份者的死亡有严格称谓: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其中“不禄”专指士阶层(低级贵族或官员)的死亡,字面意为“不再享有俸禄”。
讣文中的谦称
在讣告中,诸侯或大夫去世时可用“不禄”作为谦辞。例如《礼记·杂记上》提到,国君讣告他国时称“寡君不禄”,大夫讣告同国时称“某不禄”。
夭折的委婉说法
《礼记·曲礼下》将“不禄”引申为“短折”(即夭折),与“寿考曰卒”形成对比。唐代孔颖达进一步解释:未出仕但有德行的年轻人早逝,可称“不禄”。
“不禄”属古代礼制用语,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需注意其与“卒”“薨”等词的身份等级差异,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