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多石不平貌。 宋 黄简 《犁春操为谢耕道作》:“水淫兮石啮,田碻磝兮一跬九折。”
(2).古津渡、城名。故址在今 山东 茌平 西南古 黄河 南岸,城在津东。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又东北逕 碻磝城 西。《述征记》曰:‘ 碻磝 ,津名也。自 黄河 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下》:“戊辰,行幸 碻磝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九年》:“会 谢玄 遣龙驤将军 刘牢之 等据 碻磝 。” 胡三省 注:“ 碻磝城 , 济北郡 治所,沿 河 要地也。” 清 褚人穫 《坚瓠馀集·宋书异同》:“ 萧斌 将斩 王玄謨 ……以 沉庆之 諫,忽传呼停刑,令守 碻磝 。”
碻磝(音qiāo áo)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坚固的石头
本义指坚硬多棱角的岩石。《康熙字典·石部》引《玉篇》释“碻”为“石坚”,《集韵》释“磝”为“石貌”,二字合用形容嶙峋坚硬的石块,常见于古籍对山势险峻的描写。
地名(历史地理)
特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要塞“碻磝城”,位于古黄河南岸(今山东荏平县西南)。《水经注·河水》载:“河水又东北径碻磝城西”,该城因傍河而建且地基坚固得名,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诗文中常借其“坚硬”特质,象征意志坚定或处境艰险。如清代顾炎武《济南》诗:“碻磝亘北渚,积石临黄河”,以碻磝的巍然不动暗喻抗清志士的坚韧精神。
权威参考资料:
“碻磝”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可能涉及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作为地名
历史上存在“碻磝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重镇,位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南,黄河东岸。该城因地形险要,曾为兵家必争之地。例如《水经注》记载:“河水又东经碻磝城北”,表明其地理位置与河流相关。此外,东晋时期刘裕北伐曾在此驻军,相关战役在《晋书》等史籍中有所提及。
作为形容词
若与“硗磝”(qiāo áo)混用,则可能表示土地坚硬、多石贫瘠的状态,或形容山石嶙峋、地势险峻的样貌。例如“硗磝之地”常用来描述难以耕作的石质土壤环境。
提示:由于该词使用场景极少,建议结合上下文进一步判断其具体指向。若涉及古籍或地名考据,需参考更专业的文献资料以确认细节。
白碛罢软草缨茶楼禅刹臣制迟悮出分辍食挫强颠匐垫巾放二四鲂鳏风绩封志高材胳膊宫外孕黑理唤质加车掎裳连襼井栏赆货矜牙舞爪九苍九塞济危吉祥草计要骏厖举言旷心怡神领荐论考曼长闽北话排班匏斗跑合悭悭憔神悴力挈缾起哄青盲三崔三九舍寿是后世间法时教世旧舜琴提调五案象筹小炉消殄携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