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九塞的意思、九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九塞的解释

九个险阻的地方。《吕氏春秋·有始》:“山有九塞……何谓九塞? 大汾 、 冥阸 、 荆阮 、 方城 、 殽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九塞是中国古代对九处著名军事险隘的统称,最早见于先秦文献,特指中原地区通往四方的重要关塞。其具体释义与历史演变如下:


一、词源与定义

“九塞”一词始载于《吕氏春秋·有始览》,指九处具有战略防御价值的天然险阻。东汉高诱注:“险阻曰塞”,强调其地理屏障属性。汉代《淮南子·墬形训》进一步明确九塞为“太汾、冥厄、荆阮、方城、崤阪、井陉、令疵、句注、居庸”,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核心节点。


二、九塞的构成与地理特征

据《吕氏春秋》《淮南子》记载,九塞具体指以下关隘(按地理位置分类):

方位 关塞名称 今地理位置 战略作用
北方 句注塞 山西代县雁门关 防御匈奴南下的要冲
居庸塞 北京昌平居庸关 护卫幽燕地区的门户
西方 太汾塞 山西灵石汾水峡谷 控制汾河谷地通道
崤阪塞 河南陕县崤山 扼守关中至洛阳的崤函古道
南方 冥厄塞 湖北孝感平靖关 大别山与桐柏山间隘口
荆阮塞 河北易县紫荆关 太行八陉之一,屏障华北平原
方城塞 河南叶县方城山 楚国北境长城防线
东方 井陉塞 河北井陉县 太行八陉之要,连通山西与河北
令疵塞 辽宁锦州一带(学界存疑) 辽东走廊防御据点

注:部分关塞位置存在学术争议,如“令疵塞”可能为辽西要隘,反映古代对东北边疆的军事布防认知。


三、文化意义与历史影响

  1. 军事象征

    九塞自秦汉起成为“天下险阻”的代称,如《汉书·晁错传》载“守边备塞,劝农力本”,体现其在边疆防御中的核心地位。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称“九塞”为“国土之险”,强化其国家屏障的象征意义。

  2. 文学意象

    文人常以“九塞”喻指山河险固,如清代顾炎武《海上》诗“南营乍浦北南沙,终古提封属汉家。万里风烟通日本,一军旗鼓向天涯”,暗含对关塞防御功能的追思。


四、学术考辨要点

  1. 文献差异

    《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所载九塞名称略有出入(如后者无“大汾”而有“渑阨”),反映汉代地理认知的演变。

  2. 功能演变

    部分关塞(如方城)在春秋时为诸侯国边境工事,秦汉后融入统一帝国防御体系,体现中央集权下军事地理格局的重构。


参考资料

  1. 许慎《说文解字》:“塞,隔也。” 中华书局,2013年影印本。
  2. 《吕氏春秋·有始览》:“山有九塞……何谓九塞?大汾、冥阨、荆阮、方城、肴、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3. 《淮南子·墬形训》:“何谓九塞?曰太汾、渑阨、荆阮、方城、崤阪、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
  4. 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第四章“古代关隘的分布与作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5.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原始社会至秦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

网络扩展解释

“九塞”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汇,既有历史地理概念,也被引申为成语使用。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本义:古代九个险要关塞

  1. 出处与定义
    源自《吕氏春秋·有始》,指中国古代九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多分布于山脉险要处,用于抵御外敌。这些关塞包括:

    • 大汾、冥厄(冥阸)、荆阮、方城、殽(崤)、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2. 历史作用
    这些关塞是古代中原地区的屏障,如雁门关、居庸关等(今属长城体系的一部分),在军事防御和交通控制中占据关键地位。


二、引申义:形容困境或挑战

  1. 比喻用法
    作为成语,“九塞”由“九个阻塞”引申为“困难重重、处境艰难”,强调多重阻碍或复杂局面。
    例句:清代诗词“九塞貔貅,三关虎豹”中,既指地理关隘,也暗喻边防压力。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工作、生活中的困境,如“项目推进遭遇九塞”。


三、读音与争议

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关塞位置或诗词用例,可参考《吕氏春秋》原文及历代史书。

别人正在浏览...

白蕉衫悲伤兵法逼压钵袋布教擦床草缏朝元宸扉串夷单务丹爓风樯阵马風習粉连纸干阑高层建筑鬼国鬼咤狼嚎国礼寒审好缺核子能撝避晦韬豁齿见少胶目稽参救寒莫如重裘鸠占鹊巢爵钗腊候联横鳞漦灵凤流艳鲁馆伦魁鹿挺梦家排雾器异榷略柔远怀迩塞垣哨子盛彊沈吟不决市阓书格水帝子邃险提炉亭亭款款挽负洼子温吞水吸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