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风飘转的蓬草。常比喻飘泊无定的孤客。《文选·鲍照<芜城赋>》:“稜稜霜气,簌簌风威,孤蓬自振,惊砂坐飞。” 吕向 注:“孤蓬,草也,无根而随风飘转者。 明远 自喻客游也。” 唐 李白 《送友人》诗:“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明 范受益 王錂 《寻亲记·局骗》:“正是夫妻两地愁无尽,身类孤蓬恨怎消?你看这等天气,好凄凉人也。”
“孤蓬”是汉语中一个充满文学意境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词义 “孤蓬”本指随风飘转的蓬草()。蓬草是一种菊科植物,秋季枯萎后根茎易断,随风四处飞散,因此常被用来比喻漂泊无依的孤客或无根无定的状态()。
二、结构解析
三、文学例证
四、比喻意义 在诗词中,“孤蓬”常用于表达人生漂泊、羁旅无依的苍凉感,或隐喻身世浮沉、命运难控的无奈()。例如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形容缺乏支持、独自奋斗的状态。
《孤蓬》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孤单无依的浮萍。它形容人或物处于孤独、无人关注和无所依靠的状态。
《孤蓬》的部首是“艸”,即草字旁。它的拆分部首是 “艹”,代表着与草有关的意义。
《孤蓬》的总笔画数是16画。具体的笔画构成是:“艸”(3画)+ “瓜”(9画)+ “木”(4画)。“艸”+“瓜”表示“蓬”部分,“艸”+“木”表示“孤”部分。
《孤蓬》这个词的来源和由来并没有明确的资料可以证明,但可以推测是古代文人根据浮萍(一种水生植物)的形态和生长环境所创造的。
在繁体中,字形上的区别是将“艸”换为“草”,整体变为“孤蓬”。
在古代,汉字的形态和书写方式发生过一些变化。尤其是“孤”字和“蓬”字在古代的写法略有不同。
古时候,“孤”字有时会在右上方加上一个“小”字,表示“孤蓬无依”。而“蓬”字则会加上上方的“⺖”部分,表示“艸”的复杂形态。
1. 他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感到孤蓬般的无助。
2. 这只浮萍在湖水中漂浮,如同一片孤蓬无依。
1. 孤独:形容处于独自一人的状态。
2. 无依无靠:形容没有任何依靠和支持。
3. 浮萍:一种漂浮在水面的植物,常用来比喻无根无系、漂泊无依的人。
1. 孤立:表示处于与周围隔离、单独存在的状态。
2. 孤单:形容一个人独处或感到孤独寂寞。
1. 依靠:表示有人或事物可以依赖和倚靠。
2. 陪伴:形容有人在身边陪伴,不再孤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