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错误,过失。语本《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新唐书·阎立德传》:“﹝ 用之 ﹞初为 彭州 参军,尝摄録事,一日纠愆谬不法数十事,太守以为材。” 清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理》:“接於目而睹,则戒慎其仪容;接於耳而闻,则恐惧有愆谬。”
“愆谬”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iān miù,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解析:
该词源于《尚书·冏命》中的“绳愆纠谬”,意为“纠正过失和错误,端正非分之心”,后演变为固定用法。例如《新唐书》记载官员“纠愆谬不法数十事”,即列举过失并弹劾。
如需更全面的文献例证,可参考《尚书》《文心雕龙》等典籍,或查阅权威词典。
《愆谬》是一个形容词,意指错误、错误的行为或判断。
《愆谬》拆分成部首分别为心和言,总笔画数为17画。
《愆谬》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汉书·文五王传》
《愆谬》的繁体字为「愆謬」。
在古代,「愆谬」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1. 他的言论是愆谬的,完全不符合事实。
2. 那个决策是一个愆谬的判断,导致了不良的后果。
3. 在科学领域,愆谬的理论会被逐渐淘汰。
- 辩愆:指辩解错误或过失。
- 无愆:指没有错误或过失。
- 愆尤:指过失、差错。
近义词有错误、错谬、误。
反义词有确切、正确、准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