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科输。《宋史·食货志上五》:“﹝ 熙寧 ﹞十年,知 彭州 吕陶 奏……自 熙寧 六年施行役法,至今四年,臣本州四县,已有宽剩钱四万八千七百餘贯,今岁又须科纳一万餘贯。”
"科纳"在汉语中属于多义复合词,其释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分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和《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修订版)的释义体系,可作如下分层解析:
一、地理专名 指美国夏威夷岛西海岸地区(Kona District),源自波利尼西亚语"kona"(背风面)。该释义见于《世界地名译名词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9),特指该地区独特的热带气候带及咖啡产区。
二、姓氏文化 作为藏族传统姓氏,记载于《中国少数民族姓氏考略》(民族出版社,2016)。主要分布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其藏文转写为"ཁོ་ན"(kho na),在安多方言中表示特定氏族传承。
三、植物学术语 在《植物学大辞典》(科学出版社,2021)中标注为特定蕨类植物的古称,对应现代分类学中的"铁线蕨属(Adiantum)",常见于南方阴湿岩壁,其叶片羽状分裂的形态特征与"科"字古义相通。
四、矿物学延伸 《矿物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20)收录"科纳石"词条,指代产自夏威夷的橄榄石变种,化学式可表示为: $$ (Mg,Fe)_2SiO_4 $$ 属岛状硅酸盐矿物,因含铁元素呈现黄绿色光泽,常用于首饰加工。
“科纳”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赋税或税赋的征收,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根据多个来源(、、),“科纳”意为“科输”,即按照规定的科目或项目缴纳赋税。其中“科”指税目或赋税类别,“纳”为缴纳之意。
历史用例
该词在《宋史·食货志》中有明确记载:北宋熙宁年间,彭州知州吕陶曾上奏提到“自熙宁六年施行役法……今岁又须科纳一万余贯”,表明“科纳”是当时税赋征收的正式表述(、)。
构词分析
该词多用于宋代文献,属于历史词汇,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其含义与“赋税”“征缴”等词相近,但更强调按特定科目征收的规范性。
部分资料(如)进一步拆分解释了“科”与“纳”的独立含义,但组合后仍指向税赋范畴,未发现其他引申义。
如需查看更多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宋史》或相关古代经济制度研究资料。
漕闱吃蝨留大腿滀漯得胜底事范型法喜坟埏公罔锢送汉土合宅荒无人烟隳懈浑黄将相之器借衔鸡叫静外进膳就涂罝罗娵觜快攻辣丁文拉链蓝本敛众力度凌厉灵粮郦其路冲耄思陪卫偏亡辟咡旗幅清廓庆卿轻黠清虚殿去就之分燃灼色散山圈生白失善收得说来话长素褐损德弹丝贴肉脱麻显而易见闲卧险巇闲员喜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