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娼妓。 明 高明 《二郎神·秋怀》套曲:“风流。恩情怎比,墙花路柳?记待月西厢,和你携素手。”《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假如墙花路柳,偶然适兴,无损於事。”亦作“ 墙花路草 ”。 明 徐复祚 《红梨记·诗要》:“非执抝,那壁厢是墙花路草,怎比得日边红杏倚云高?”
“墙花路柳”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若需进一步了解文学引用或历史语境,可参考《二郎神·秋怀》原文或《古今小说》相关章节。
《墙花路柳》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默默无闻,平凡无奇,不引人注意的状态。类似于“默默无闻”、“无人问津”等意思。
拆分《墙花路柳》的部首是:“墙”(土)、“花”(艹)和“柳”(木)。
其中,“墙”的部首为“土”,共3画。
“花”的部首为“艹”,共4画。
“柳”的部首为“木”,共4画。
《墙花路柳》这个成语起源于明代金圣叹的《东篱乐府》:“何为墙花柳,不随尘动惊人。宜乎百祥隐,故而完人君子尽藏;鄙夫小子溷世蕞。何谓墙花柳,去女莫食我他人。宜乎杞县痞,故而妖而烛之寡人。”意为墙上的花、路旁的柳树,不随风飘动,人们并不觉得特别引人注目。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一个人或事物平凡无奇,被忽视的状态。
《墙花路柳》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牆花路柳」。
古时候《墙花路柳》的汉字写法为「牆蕊廬柳」。
他是个墙花路柳的人,几乎没人注意到他的存在。
墙头草、花枝招展、柳暗花明、鲜花插在牛粪上。
默默无闻、不引人注意、寂寞无人问津。
备受关注、备受瞩目、风头无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