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德誉的意思、德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德誉的解释

美好的声誉。《三国志·魏志·王昶传》“ 甘露 四年薨,諡曰 穆侯 ,子 浑 嗣”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昶 诸子中, 湛 最有德誉。” 唐 韩愈 《知名箴》:“昔者 子路 ,惟恐有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德誉”是由“德”与“誉”构成的复合词,指因品德高尚而获得的声誉。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德”指“道德、品行”,如《论语·里仁》中“德不孤,必有邻”;“誉”意为“名声、荣誉”,如《庄子·至乐》中“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两字组合后,“德誉”特指个人或群体因具备优良道德修养而积累的社会评价。

该词常见于古代典籍与现代汉语书面语,例如《后汉书》记载“(某人)德誉流于乡里”,指某人因德行受到乡邻称赞。现代用法中,“德誉”多用于描述德才兼备者的社会形象,如“学界泰斗德誉双馨”。在语义演变中,“德誉”逐渐衍生出“道德声誉”与“社会美誉”双重内涵,既强调个人修养,也包含公众认可度。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归类为褒义名词,常与“功业”“才华”等词并列使用,体现中华文化中“立德立言”的价值取向。相关词语包括“德望”(道德声望)、“德声”(德行传播)等,形成以“德”为核心的语义场。

网络扩展解释

“德誉”是一个汉语词汇,综合各权威来源的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美好的声誉,尤其强调因道德品行高尚而获得的赞誉。例如《三国志》中记载王昶之子王湛“最有德誉”,即因其品德出众而受人称颂。

二、出处与用法

  1. 古代典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王昶传》裴松之注,唐代韩愈《知名箴》中也有“德誉愈尊”的表述。
  2. 诗词引用:宋代范纯仁、王十朋等诗人曾用此词,如“德誉日以新”“吾乡德誉崇”,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赞美。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四、应用示例

  1. 形容人物:如南朝梁代诏书中称“早富德誉”,指某人自幼积累德行声望。
  2. 比喻事物:提到兰花因“品德”被誉为“兰中君子”,属文学化引申。

五、现代意义 如今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强调兼具道德高度与社会认可的名誉,如“德誉双馨”等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诗词全篇,可参考沪江词典、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榜募褒禅山兵具比数伯兄不念旧恶笞妇翁匆冗代沟嫡系凤尾鱼雰糅干晖个人业主制企业乖背榾柮横衊奖罚分明捡洋落儿及夫金镳玉络九夜崛郁丽山履任南风不竞淖潦内开黏贴弄喧蒲望乾咳铅筑倾朝勤纳骐馵染爱赛场散精三蓬沙筯圣母峰神作祸作矢心市招数息溲便酸恨他端谈无条祈剃工推逐脱孝讬音瓦罐不离井上破五陵原五曲虾蟇小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