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抚晓谕。《新唐书·魏徵传》:“当是时, 河北 州县素事 隐 巢 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 徵 白 太宗 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 河北 。’”
从汉语词典学角度分析,“安喻”并非现代汉语常用固定词汇,需拆解为“安”与“喻”二字分别释义,再结合构词法推导其潜在含义:
安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第1015页;在线参考:汉典“安”字条
喻
《辞源》(修订本)第1563页;在线参考:汉典“喻”字条
“安喻”属并列式复合词,其含义可据古汉语构词规律推演:
王力《古代汉语》论并列结构:“同义复词强化核心义域”(中华书局,1999年,p.82)
“安喻”词条未单列,但注“安”含“安抚”义项(例证:《汉书·高帝纪》“安辑吏民”)。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p. 489
未收录“安喻”,印证其为古典/边缘词汇。
“安喻”属文言遗存词,其完整语义需回归字源及历史语用:
“以劝解、譬喻等方式使人安定心志”,核心在心理安抚与认知疏导的双重作用。其使用多见于历史文本及特定文学语境,现代汉语中已被“抚慰”“开导”等词替代。
“安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明确指向。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安喻”由“安”和“喻”组成:
组合含义为通过安抚和明确告知来稳定人心,常见于历史文献中描述政治安抚行为。
主要用于以下情境:
出自《新唐书·魏徵传》:
唐太宗时期,河北州县因曾支持隐太子李建成而人心惶惶。魏徵建议“示至公”,太宗遂派他“行安喻河北”,最终稳定局势。
需注意:
如需查看更多用例,可参考《新唐书》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拔本塞原襃锡抱冤北闱边果苍耳撑犂充分抽写丛翳淬励调诐雕苓堵心恶势煞黼国黻家冈陇硌蹴馆饩关移孤尖国携恒医华衮醮会交界解元笄岁駏驴凯唱科学院寇盗灵能励翼垄田渌渌妙偈米泔耙耧袍袄僻鄙屏捍樵拾攘羊山草善钱霜凋夏緑税户睡声条幅蹄腿托命突突抹抹罔冒罔主温顺无颠倒无所不可五藏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