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扑杀此獠的意思、扑杀此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扑杀此獠的解释

犹言打死这个家伙。 唐高宗 欲废皇后而立昭仪 武氏 , 褚遂良 力争,谓“昭仪昔事先帝,身接帷笫,今立之,奈天下耳目何?”并还笏求归。帝大怒,命引出。 武氏 从帷后呼曰:“何不扑杀此獠!”见《新唐书·褚遂良传》。獠,古时对南方某些少数民族之称。 褚遂良 是南方人,故 武氏 以此詈之。 易宗夔 《新世说·尤悔》:“ 袁世凯 潜谋帝制, 蔡松坡 时在京师, 袁 颇防闲之…… 蔡 卒以计脱离虎口。 袁 闻 蔡 已至 日本 ,乃拊膝而嘆曰:‘悔不早扑杀此獠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扑杀此獠"释义

“扑杀此獠”是一个具有强烈贬斥和暴力色彩的古代汉语短语,并非现代常用成语,但在古籍中可见其使用。其含义需从字词本义及历史语境进行解析:

  1. 字义拆解:

    • 扑杀: “扑”意为击打、拍打;“杀”意为杀死、弄死。二字连用,表示击杀、打死,强调用暴力手段结束生命。
    • 此: 指示代词,意为“这个”。
    • 獠: 本义指夜间打猎,引申指凶恶的样子。在古代文献中,“獠”常被用作对某些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带有侮辱性),后更广泛地用于辱骂、蔑视他人,指称凶恶、野蛮、令人憎恶之人,相当于“家伙”、“恶徒”、“蛮子”。其贬义色彩极重。
  2. 整体释义: “扑杀此獠”直译为“打死这个恶徒/蛮子”。它表达了对所指对象极度的憎恶、愤怒和蔑视,并强烈主张或呼吁采取最极端的暴力手段(直接打死)来消灭对方。其核心含义是表达对极度厌恶之人的强烈杀意和除之而后快的极端态度。

  3. 语用特征:

    • 情感强烈: 充满了极端的仇恨、愤怒和鄙夷。
    • 暴力性: 核心诉求是肉体消灭,手段直接而残酷。
    • 贬斥性: “獠”字的使用本身就带有极大的侮辱性。
    • 命令/呼吁口吻: 常出现在对话或叙述中,表达说话者(或叙述者)对除掉某人的强烈主张或命令。
  4. 文化背景与使用: 此短语多见于古代史书、笔记小说等文献中,常出现在以下情境:

    • 君主或权臣对触怒自己、犯下重罪(尤其是谋逆、大不敬等)的臣子或敌人下达的处决命令或表达的愤怒之词。
    • 叙述者对故事中十恶不赦的反派角色表达强烈的憎恨和希望其被消灭的愿望。
    • 体现了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刑罚严酷,以及对于“异己”或“罪大恶极者”处理方式的极端性。使用“獠”字也反映了历史上存在的民族歧视观念。
  5. 现代视角:

    • 该短语因其强烈的暴力性和侮辱性(特别是“獠”字的歧视色彩),在现代汉语中已完全不再使用。其表达的情绪和诉求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和文明准则。
    • 在理解古籍或进行历史研究时遇到此语,需明确认识到其历史语境和包含的负面价值观念。

参考资料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扑杀此獠”是一个古代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读音与字义

二、出处与典故

出自《新唐书·褚遂良传》。唐高宗欲立武则天为后,大臣褚遂良极力反对,称武则天曾侍奉先帝(唐太宗),若立为后恐遭非议。武则天在帘后怒喊:“何不扑杀此獠!”此处“獠”暗指褚遂良的南方出身,带有辱骂意味。

三、深层含义

四、用法与示例

五、注意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新唐书》原文或权威历史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案卷白身把袂必力不剌不白之冤才致惨剧车靷痴聋撺瞒大茶壶打泡德曜吊鹤都庄发语词飞蓬府宅高才疾足国马邗溟沟皇坟架犂僥战挟义接续惊怵九月九饥焰中烧军家跨略厘务买爵贩官蛮夷大长毛锥名声过实磨究闹开逆锋漂沈拼音字母普遍侨松人谋山英深墨试映手绢守阙抱残首引水饭遂路摊钱讨诵天亮投分吞舟之鱼晩红沃地香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