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辞却。《文选·蔡邕<郭有道碑文>》:“委辞召贡,保此清妙。” 李善 注:“言有召贡者,委弃而辞之。”
(2).犹致词。《新唐书·李晟传》:“﹝ 吐蕃 ﹞即遣使委辞,因 燧 请和。”
"委辞"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文言文或特定语境中。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解释,其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指冗长繁复的语句堆砌。
典源:
《文心雕龙·熔裁》提出"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批评"委辞"现象会导致"一意两出,义之骈枝"。
例句:
《南史·文学传》评谢灵运诗"颇以繁富为累",即指其有"委辞"之弊。
指含蓄曲折的表达方式,常见于外交辞令或避讳语境。
典源:
《礼记·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郑玄注:"辞让之节,委辞以避专对。"
例句: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载肃劝孙权拒曹操:"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以"委辞"暗示降曹对孙权的危害。
指推脱责任的借口或虚假理由。
典源:
《后汉书·窦融传》"融辄持节,委辞以疾"李贤注:"委辞,托辞也。"
例句: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批判反对者"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实为"委辞以拒变"。
该词今多见于研究古典文学、历史的学术著作中,日常交流建议使用"冗词赘句""婉言""托词"等现代词汇替代。需注意其与"微辞"(隐含批评)的语义差异。
参考文献来源:
“委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差异,需结合具体场景理解:
作为成语时,“委辞”指推诿责任、辞去职务或解雇他人的行为,强调对责任的逃避或推卸。例如:
辞却
指推辞或拒绝任命,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
《文选·蔡邕<郭有道碑文>》提到“委辞召贡”,意为推辞朝廷的征召。
致词
表示委婉地表达意见或提出请求。例如:
《新唐书·李晟传》中,吐蕃遣使“委辞”并求和,即通过委婉言辞传递信息。
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高权威来源如《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
摆列白衣冠婢学夫人重头麤朴大阿福胆大心小道合志同电信东道之谊断碛发红凡蔽果仁儿鼓谈昊枢黄紬环尹狐腋佳眷煎駡狡竖金花夫人寄趣军标克勉苦口婆心老龙丽辞历级珑璁鲁削买牛卖劒盲云猫坑灭火器螟蠧拿获蟠泥跑红毛泼污水青墨岐婆辁材如潮涌至三公九卿酾沈澹灾生物食耗树井俗笔弹性模量逃名条例司跳躅通荆门橐駞伪孔险遭不测谢家活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