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窘迫。《楚辞·刘向<九叹·远逝>》“日杳杳以西頽兮,路长远而窘迫” 汉 王逸 注:“言日已西頽,年岁卒尽,道路长远,不得復还,忧心迫窘,无所舒志也。”《三国志·魏志·曹爽传》:“ 爽 得 宣王 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卫藏通志》引 清世宗 《<御制语录>后序》:“既见,问难甚久,其伎俩未能令朕发一疑情,迫窘詰屈。”
“迫窘”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基本含义
指陷入困窘、为难或无法摆脱的困境,常形容人在压力下的窘迫状态。例如《三国志》中记载“迫窘不知所为”,即表现出不知所措的窘态。
详细解析
古籍用例
近义关联
与“窘迫”为同素逆序词,均表示困顿,但“迫窘”更强调外部压力导致的被动处境。
使用建议: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口语中较少出现。可通过具体例句(如古籍引用)增强表达准确性。
迫窘是一个形容词,形容人或事物处于困为尴尬、为难或受压迫的境地。它表示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常常伴随着困窘、尴尬或痛苦的感觉。
迫字的偏旁部首是辶(辵),笔画数为8;窘字的偏旁部首是穴,笔画数为8。
迫窘都是汉字,迫字源自《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表示催逼。窘字最早见于《韩非子》,意为狭小、困窘。迫窘在繁体字中保持了相同的形状和意义。
在古代汉字中,窘字的原始写法为「窘」,迫字的原始写法是「迫」,两个字都沿用至今。
1. 他发现自己在陌生的场合里一下子变得十分迫窘。
2. 她收到那个礼物后感到很窘迫,因为她没有准备回礼。
迫不及待、窘困、迫害、窘境、窘迫
难堪、尴尬、困窘、为难、窘迫
从容、自如、舒适、安逸、宽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