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蓼的一种。多生水边,花呈淡红色。 唐 杜牧 《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诗:“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计定》:“秋到 润州 江上,红蓼黄芦白浪。” 清 杨芳灿 《满江红·芦花》词:“红蓼滩头秋已老,丹枫渚畔天初暝。”
红蓼(学名:Polygonum orientale)是蓼科蓼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领域具有多重含义。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分项阐释:
一、字形结构与基本释义 "蓼"字从艸(草字头),翏声,《说文解字》释为"辛菜",《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其读音为liǎo,特指蓼科植物。前缀"红"字直观描述其穗状花序呈深红色特征,《中国植物志》记载其花序长度可达10-20厘米,密布艳红色小花。
二、植物学特征 植株高度1-3米,茎直立具分枝,叶片宽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叶脉明显。托叶鞘筒状顶端具绿色叶状翅,《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记载其花果期为7-10月,瘦果扁圆形包于宿存花被内。
三、文化意象构成 《诗经·郑风》"隰有游龙"中的"龙"即指红蓼,陆游《秋日杂咏》"数枝红蓼醉清秋"印证其作为秋季观赏植物的地位。《本草纲目》将其归入毒草类,但强调合理炮制后的药用价值。
四、药用价值解析 干燥成熟果实(水红花子)入药,含黄酮苷、葒草素等成分,《中华本草》记载其性味咸微寒,具有散血消癥、消积止痛功效。《中药大辞典》载明其常用于治疗癥瘕痞块、瘿瘤肿痛、食积不消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具有抗肿瘤活性。
(参考资料:《中国植物志》电子版、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修订版)
红蓼是一种蓼科蓼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学名Polygonum orientale(或Persicaria orientalis),以下为详细解释:
形态
茎粗壮直立,高1-3米,密被长柔毛;叶片宽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叶缘密生短柔毛,叶脉明显。
总状花序呈穗状,花淡红色或白色,花期6-9月;瘦果近圆形,黑褐色,果期8-10月。
别名与分布
别称“狗尾巴花”“游龙”,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除西藏),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地亦有分布。多生于水边湿地、河滩、路旁,适应性强。
药用价值
种子(水红花子)可入药,具活血止痛、消积利尿、祛风除湿等功效。
观赏与文学意象
因花穗繁密、色彩鲜艳,常作为观赏植物。古诗词中多用于描绘秋景,如《诗经》以“游龙”形容其枝叶蔓延之态,唐代杜牧诗句“夹溪红蓼映风蒲”亦展现其水边生长的特性。
红蓼在生态修复中也有应用,如湿地植被修复试验中常与香蒲、水葱等搭配种植。其名称中的“红”指花色,“蓼”则源于古人对蓼科植物的统称。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引用或药用配伍,可查阅《嵩山本草档案》或文学典籍。
安定团结昂头天外闇时摆款百务北路奔败跸警步线行针蚕要禅室撤棘趁伙打劫床腿吹唬春扈达度牴啎二流大挂泛响告蒇缑氏鹤官章剪书娇宠蛟鲸襟契吉凶未卜空造媿负苦疾冷言冷语犂扫陋敝莫邪摹桩内线牛山泪仆射钱贯千呼万唤七宝五味粥请勿亲上做亲榷场局食挂石甗双螺説笑话庶慎素油太一坛逃石天景纨裤围守物和巷咏显浅小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