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旰忘食的意思、日旰忘食的详细解释
日旰忘食的解释
天色已晚仍顾不上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后汉书·儒林传上·尹敏》:“与 班彪 亲善,每相遇,輒日旰忘食,夜分不寝。”《周书·乐运传》:“天子未明求衣,日旰忘食,犹恐万机不理,天下拥滞。”亦作“ 日旰忘餐 ”。 唐 长孙无忌 《进律疏议表》:“日旰忘餐,心存於哀矜;宵分不寐,志在於明威。”参见“ 日旰 ”。
词语分解
- 日旰的解释 天色晚;日暮。《左传·襄公十四年》:“ 卫献公 戒 孙文子 、 宁惠子 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 杜预 注:“旰,晏也。” 杨伯峻 注:“旰,日晚也。”《汉书·张汤传》:“ 汤 每朝奏事,语国家用,
- 食的解释 食 í 吃:食肉。食欲。 吃的东西:食品。粮食。零食。丰衣足食。 俸禄:“君子谋道不谋食”。 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日食。月食。 食 ì 拿东西给人吃:食母(乳母)。 食 ì 用于人名:郦食其
专业解析
日旰忘食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专心致志地工作或学习,以至于忘记了时间,连吃饭都顾不上。其核心含义在于赞扬勤奋刻苦、废寝忘食的精神状态。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释:
-
字面与引申义:
- 日旰 (rì gàn): “日”指太阳,“旰”指天色晚、日落时分。“日旰”合起来指太阳偏西,天色已晚。
- 忘食: 忘记吃饭。
- 整体释义: 太阳西斜天色已晚,都忘记了吃饭。引申为专心致志于工作或学习,极其勤奋辛劳,以至于忘记了时间,顾不上吃饭。
-
用法与语境:
- 通常用作谓语、定语。
- 带有褒义色彩,用于形容人工作、学习或处理事务时非常投入、专注和勤勉。
- 常与“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等意义相近的成语并列使用,强调不辞辛劳。
-
出处与典故:
- 该成语源自古代典籍,用以形容帝王或贤臣勤于政事。其较早的出处可追溯至:
- 《后汉书·儒林传上·尹敏》: “(帝)日旰忘食,夜分不寝。” 这里描述的是汉光武帝刘秀勤于政事的状态。
- 《陈书·傅縡传》: “日旰忘餐,夜分未寝。” (这里的“餐”与“食”同义)。
- 后世广泛用于形容任何勤奋工作或学习的人。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对“日旰忘食”有标准释义。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在线查询参考 (注:此为商务印书馆官网词典产品页,具体词条需在站内查询)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提供了详细的释义和古籍出处例证。 汉语大词典 - 查词典
- 《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尹敏》: 原始文献出处。 (古籍文献,无直接有效链接,来源标注为《后汉书》)
- 《陈书》卷三十《傅縡传》: 早期使用例证。 (古籍文献,无直接有效链接,来源标注为《陈书》)
网络扩展解释
“日旰忘食”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rì gàn wàng shí,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形容天色已晚仍顾不上吃饭,专注于工作或学习,勤勉不懈。常用来赞美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的敬业态度。
2.结构与出处
- 结构:联合式成语,由“日旰”(天色晚)和“忘食”(忘记吃饭)组成。
- 出处:最早见于《后汉书·儒林传上·尹敏》:“每相遇,辄日旰忘食,夜分不寝。”另在《周书·乐运传》中也有记载。
3.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帝王勤政或学者治学的专注,例如:
“天子未明求衣,日旰忘食,犹恐万机不理。”
“朕忧劳百姓,日旰忘食,一物失所,情深纳隍。”
4.近义词与相关成语
- 近义词: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 类似表达:“日昃忘食”(太阳偏西仍忘食,意义相近)。
5.文化内涵
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勤奋精神的推崇,常用于褒奖他人的刻苦与责任感,强调专注和奉献的价值。
这一成语不仅描绘了时间流逝中的忘我状态,更承载了历史文献中对勤勉品格的颂扬。
别人正在浏览...
巴童备具不分青红皂白抄纂成仁橱簏除召村气稻田點睛兑奖杜机防边樊橑沸渭風席匐伏刚决干事人公席贵仕谷日含藏鹤简候比后名蕙草胡子浇陋节廉稷稷恺弟跨海枯形灰心拉逻连镳帘幕吏能陵劲淬砺蠡种龙腹率语茅店木匠带枷蟠蛇平夜前合后仰潜计棋逢对手沈薶失旦鸡霜惨驷盖私金蹄踣统会魏公子煨烤显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