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宫调的意思、宫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宫调的解释

[modes of ancient Chinese music] 古代乐曲曲调的总称。中国古乐曲的调式,唐代规定二十八调,即琵琶的四根弦上每根七调。最低的一根弦(宫弦)上的调式叫宫,其余的叫调

详细解释

戏曲、音乐名词。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调,统称“宫调”。以七声配十二律,理论上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合称八十四宫调。但实际音乐中并不全用。如 隋 唐 燕乐系根据琵琶的四根弦作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得二十八宫调; 南宋 词曲音乐只用七宫十一调; 元 代北曲用六宫十一调; 明 清 以来,南曲只有五宫八调,通称十三调,而最常用者不过五宫四调,通称九宫。在一般人的话中,宫调亦常指乐曲。《水浒传》第二九回:“里面坐着一个年纪小的妇人,正是 蒋门神 初来 孟州 新娶的妾。原是西瓦子里説唱诸般宫调的顶老。”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本末》:“予虽稍諳宫调,恐不谐於歌者之口。” 王季思 等注:“宫调--指乐曲的音调,向来以它的异同为声调高低的标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宫调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关于音阶与调式体系的统称,属于乐律学核心概念。其名称由“宫”(音阶主音)与“调”(调式类别)组合而成,指以某音为基准(宫音),按特定音程关系排列形成的调式系统。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音乐学定义

  1. 音阶结构

    宫调以“宫、商、角、徵、羽”五声为基础,加入“变徵”“变宫”等偏音构成七声音阶。其中“宫”音为核心,决定调高;其余各音围绕宫音形成不同调式(如商调式、角调式等)。

  2. 调式体系

    古代将十二律(黄钟、大吕等)与七声音阶结合,形成理论上的“八十四调”。实际常用包括“燕乐二十八调”“南北曲十三调”等,如仙吕调、双调均属宫调分类。


二、历史演变与应用


三、现代延伸含义

在戏曲与文学语境中,“宫调”亦引申为曲牌的音乐风格标识。例如元曲中“越调·天净沙”既规定调式,也暗示悲凉慷慨的情感基调(《元曲鉴赏辞典》)。


权威参考来源

  1. 《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宫调"条目
  2.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宫调"释义
  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传统音乐理论概述
  4.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讲义

(注:部分文献来源因平台限制未提供链接,可通过出版社官网或学术数据库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宫调是中国传统乐学中关于调性体系的核心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层面的含义:

一、基本定义

宫调是古代音乐调式的统称,综合了律高、调高、调式等元素的逻辑关系,用于描述乐曲的调性结构。具体来说:

  1. 宫:以“宫”声为主的调式
  2. 调:以商、角、徵、羽等其他声为主的调式 两者共同构成“宫调”体系,而非简单的调高与调式之分。

二、理论结构

  1. 声律基础:以七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与十二律(六律六吕)为基础
  2. 理论组合:七声配十二律理论上可形成84种宫调(12宫×7调),但实际音乐中未全部使用。

三、历史演变

朝代 宫调体系特点 典型应用场景
唐代 琵琶四弦每弦七调,形成二十八调体系 宫廷雅乐
元代 杂剧使用五宫四调(共九宫) 元杂剧《窦娥冤》等
明清 南曲简化为五宫八调(十三调) 昆曲《牡丹亭》等

四、实际应用

  1. 创作功能:确定乐曲主音及音级关系,影响旋律走向与情感表达
  2. 标注方式:曲牌名前标注宫调名(如《正宫·端正好》)
  3. 简化趋势:从唐代二十八调逐步简化为元代九宫,再到明清常用九宫四调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宫调体系既包含现代音乐理论中的调高(绝对音高)概念,也包含调式(音阶组织)特征,这种多维度的音乐表达体系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独特性。

别人正在浏览...

百味羹白洋淀霸业边韶腹采挹谄德床母矗耸丛巧钓鼇调斡鼎镬刀锯丁西林遁天倍情唔哚阇台丰甘蜂江丰钟服惨公孟轰磕涣如冰释浣慰饯顶讲兵接脚壻进见居人空间站空亡昆炎哭天喊地枯苇连里竟街柳林龙姿凤采緑筱脑语鸟男女拟程怒吻迁官祇洹青绮秋暮入监散淡子刹海沙鹘升陑圣人之年审判时髦拾踊授餐四檐晚饷献善枭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