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称品官之子弟。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诗之六:“品子懒读书,辕驹难服犂。”《新唐书·食货志五》:“ 光宅 元年……以六品、七品子为亲事,以八品、九品子为帐内,岁纳钱千五百,谓之‘品子课钱’。”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六:“﹝ 李德裕 ﹞由是以品子叙官也。”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大员子女》:“品子,仕宦子弟也。”
“品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指品官之子弟,即古代官员的子女。这一用法在唐代文献中尤为常见。例如:
部分词典(如)提出“品子”可指代品德、品行,但这一解释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是现代引申义或误读。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注意:若需进一步考证历史用法,可参考《新唐书》《北梦琐言》等古籍。
《品子》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芽、苗、幼苗的意思。在农业领域中经常使用这个词来形容植物的初期生长阶段。
《品子》这个词可以拆分为:“品”和“子”两个部分。其中,“品”是汉字的偏旁部首,意为品质、品德等方面的含义;“子”是一个独立的汉字,常用来表示事物的一种特定状态或阶段。
根据《康熙字典》,《品子》的总笔画数为8画。
《品子》这个词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其中,“参差荇菜”一句中的“荇菜”就指的是苗、幼苗。
在繁体字中,"品子"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根据研究,古代有多种关于《品子》的汉字写法。其中一种写法是将“品”字的偏旁位置调整到上方,然后再写“子”字。另外还有一种写法是将“品”字写成古代写“大”的形状,再写“子”字。
1. 种子刚刚泡在水里,还不是品子。
2. 春天的田地里长满了各种各样的品子。
3. 农民们认真培育着每一个品子,希望能有好的收成。
组词:种子、花子、果子
近义词:苗、幼苗、嫩芽
反义词:成熟、老树
迟徊不决樗村惮慑地简东风浩荡发动力風鬟霧鬢丰水分庭伉礼氛浊服制格色广漫馆甥瓜丘瑰谲桂食洪元滑腻惑疾剪刀拐角崩焦烦交疑结喉禁运块煤来踪去迹烂死蛇老军莅祚缦布谩视门衢暮禽钱镈乾覆七尺之躯求旦人日人众三年之畜食味水路水提素音桃殳亭戍痛打托门子土事瓦塼维苏威火山问津无理式乌鹊无食子笑逐颜开谢尘缘挟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