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子的意思、品子的详细解释
品子的解释
古称品官之子弟。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诗之六:“品子懒读书,辕驹难服犂。”《新唐书·食货志五》:“ 光宅 元年……以六品、七品子为亲事,以八品、九品子为帐内,岁纳钱千五百,谓之‘品子课钱’。”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六:“﹝ 李德裕 ﹞由是以品子叙官也。”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大员子女》:“品子,仕宦子弟也。”
词语分解
- 品的解释 品 ǐ 物件:物品。产品。赠品。战利品。 等级,种类:品名。品类。品色。品位。 性质:品质。品行(妌 )。品节(指人的品行节操)。人品。 体察出好坏、优劣等:品评。品第(品评优劣而定其等级)。品味(品
- 子的解释 子 ǐ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 *
专业解析
“品子”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低级官吏的子弟。这个词主要出现在记载古代官制、科举或门荫制度的文献中。
-
基本含义与构成:
- “品”: 指古代官吏的等级。中国古代实行九品中正制等官阶制度,“品”的高低决定了官员的地位、俸禄和特权。
- “子”: 指儿子、子女或后代。
- “品子”: 组合起来,字面意思就是“有品级官员的儿子”。但在实际使用中,它特指品级较低(通常是八品、九品)官员的子弟。这些子弟因其父辈的官品,能获得一定的身份或特权,例如进入国子监学习或通过特定途径(如门荫)获得做官资格的机会。
-
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 “品子”一词多见于唐宋及以后的史料典籍,与当时的门荫制度和教育制度密切相关。
- 例如,在唐代,品子常被选入国子监(中央最高学府)下的“四门学”学习。四门学学生来源之一就是“品子”,即“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新唐书·选举志上》)。这里的“品子”指的就是中低级官员的子弟。
- 品子也常作为“品子课试” 的对象。朝廷会定期对品子进行考试(如明经、明法等),合格者可以授予官职,这是低级官员子弟入仕的一条重要途径。
- 因此,“品子”代表了古代社会基于父辈官阶而产生的一种特定身份群体,是理解古代社会阶层流动和选官制度的重要概念。
权威参考来源(请注意,以下链接指向的是权威在线辞书或古籍数据库,但具体有效性需实时验证):
“品子”特指中国古代八、九品低级官员的子弟。他们凭借父辈的官品身份,享有进入特定官学(如唐代四门学)学习或通过专门考试(品子课试)进入仕途的资格和机会。该词汇是研究中国古代官制、科举门荫制度和社会阶层的重要术语。
网络扩展解释
“品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古代社会中的特定群体
指品官之子弟,即古代官员的子女。这一用法在唐代文献中尤为常见。例如:
- 《新唐书·食货志》提到“六品、七品子为亲事,八品、九品子为帐内”,表明不同品级官员的子弟需承担特定职责。
- 唐代诗人孟郊在《立德新居》中写道“品子懒读书”,侧面反映了当时官员子弟的社会状态。
二、可能的延伸含义
部分词典(如)提出“品子”可指代品德、品行,但这一解释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是现代引申义或误读。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注意:若需进一步考证历史用法,可参考《新唐书》《北梦琐言》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热白衣冠抱恩背城一战比德不肖沧州酒餐松饮涧垂拱出狩大饽饽道帔多管阸薜恩养钱繁虑浮名虚利辅翼亘古未有冠篇贵介国交过盐汗出浃背宏猷户钞将匠检卷鬋鬘剪辟家仙解陶惊皇失措岌嶪留戍流貤陇种鹿聚蒙漪秘道闹沉沉千金意惬怀求凰搔爬沈屯竖沟岁气燧人氏蹚浑水屯耕畏涩违志斡流武昌鱼吴亭汙膺下茶飨赉宵旰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