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份证。《英烈传》第七七回:“今日进库,忽见一张凭引,失在地下。” 清 翟灏 《通俗编·仕进》:“《挥麈録》:‘本朝及 五代 以来,吏部给初出官付,不惟著岁数,兼説形貌,以防伪冒。 元丰 时,改官制,除之。’按此即今凭引之制。”
“凭引”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古代对身份证件的统称。以下为详细解释:
凭引(píng yǐn)指古代用于证明身份或资格的官方文书,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或通行证。例如:
凭:
引:
“凭引”的形制可追溯至五代及宋代,当时官员初任时需携带记载年龄、外貌等信息的凭证,后逐渐演变为通用的身份证明文件。元代官制改革后,此类文书的名称和形式可能发生变化。
如今“凭引”已不再使用,但其含义可类比现代身份证、护照等法定证件,均以权威机构颁发的凭证作为身份依据。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英烈传》及《通俗编》相关章节。
凭引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立”和“引”,共有11个笔画。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字形。
在繁体字中,凭引的写法为「憑引」,字形基本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凭引的古代写法为「憑」字的最早形式,由左边的「白」字表示轻,右边的「引」字表示引导,合起来表示凭借、依靠。字形稍后发生了一些改变,变为现在的「凭」字。
以下是凭引这个词的例句:
凭引的近义词包括:凭借、靠拢、依靠。
凭引的反义词包括:不依、不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