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器。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 麴生 復至,扼腕抵掌,论难锋起,势不可当。 法善 密以小剑击之,随手失坠於阶下,化为瓶榼,一座惊慑,遽视其所,乃盈瓶醲醴也。”
“瓶榼”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词义
指古代盛酒的器皿,即酒器。根据《开天传信记》记载,“瓶榼”在唐代文献中已用于描述容器,例如:“化为瓶榼,乃盈瓶醲醴(浓酒)”,说明其与酒相关。
出处与典故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郑棨的《开天传信记》,其中描述了一个奇幻场景:道士叶法善以小剑击打“麴生”(拟人化的酒),使其坠地化为装满酒的“瓶榼”。这一典故既体现唐代饮酒文化,也赋予词汇神话色彩。
结构分析
相关词语与成语
与“瓶榼”相关的词汇包括:
注意事项
该词现代已不常用,多见于古籍或文言文研究。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指代对象,例如在少数文献中“榼”也可能指贮水器,但主流释义仍以酒器为主。
如需深入研究,可参考《开天传信记》原文或唐代酒器相关文献。
《瓶榼》(píng kě)是一个汉字词语,下面将讨论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瓶榼》共有13个笔画,由“瓦”和“木”两个部首组成,其中“瓦”部表示瓦器或陶瓷器皿,而“木”部表示木制品或树木。
《瓶榼》在古代是用来盛放酒水、香料或药品等的容器,它通常是用陶瓷或木材制成。这个词源于古代汉字文化和饮食习俗。
《瓶榼》的繁体字写作「瓶榼」,保留了原来汉字的形状和结构。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结构仍然相似。具体的写法和笔画顺序可能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1. 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瓶榼,倒了一杯水。
2. 老师示范如何正确使用瓶榼进行茶叶冲泡。
1. 瓶子(píng zi):用来盛放液体的小型瓦器或玻璃器皿。
2. 榼子(kě zi):用来盛放谷物、饲料、土壤等的容器。
瓶(píng):指一种容器,多用来盛装液体。
坛子(tán zi):用陶瓷等材料制成的大型容器,多用来盛装酒或酱料。
盒子(hé zi):一种用来盛放物品的四方形或长方形容器,常用于包装和储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