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龙颜碑的意思、爨龙颜碑的详细解释
爨龙颜碑的解释
南朝 宋 碑。碑额题《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 爨道庆 撰文, 赵次之 、 杜长子 等于 大明 二年(公元458年)立。碑高近丈,碑文记 爨龙颜 政绩。用笔多隶意,书法雄强茂美。 清 道光 年间为 阮元 发现而建亭护之,并为之撰跋。今碑在 云南省 陆良县 ,与《爨宝子碑》合称“二爨”,为世所重。
词语分解
- 爨的解释 爨 à 烧火做饭:分居各爨。 灶:“客传萧寒爨不烟。” 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爨》。《文房四宝爨》。 演戏:“夫优伶爨演,实始有唐《目连救母》之起。” 姓。 笔画数:; 部
- 碑的解释 碑 ē 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石碑。丰碑。墓碑。口碑。碑文。碑碣。碑刻(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图画)。碑拓(?)。碑帖。碑林。里程碑(a.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b.喻在历史发展进
专业解析
爨龙颜碑,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是中国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碑刻,立于大明二年(公元458年)。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其详细含义:
一、字义解析
-
爨(cuàn)
- 本义:指烧火做饭,如“分爨”(分家做饭)。
- 引申义:此处为姓氏,源于古代西南地区爨氏家族,为南中豪族,长期统治云南地区。
- 文化背景:爨氏分“东爨”“西爨”,是汉末至唐代云南的实际统治者,融合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
-
龙颜(lóng yán)
- 字面义:“龙”象征尊贵,“颜”指面容、容颜。
- 碑主身份:指碑主爨龙颜(公元386-451年),官至龙骧将军、宁州刺史,封邛都县侯,为南中最高军政长官。“龙颜”喻其威仪与地位,暗含对君主的尊称传统。
-
碑(bēi)
- 定义:刻有文字或图案的石制品,用于纪功、颂德、记事等。
- 功能:此碑为爨龙颜的墓志铭,记录其生平功绩、家族世系及朝廷封赠,兼具史料与书法价值。
二、历史与艺术价值
-
内容权威性
碑文详述爨氏家族迁居南中的历史(“迁运庸蜀,流薄南入”)、爨龙颜平定边疆叛乱(“戎夷伤乱,收合精锐”)及治理功绩,是研究南朝边疆政治、民族融合的一手史料。
-
书法地位
- 书体:楷隶相参,结构雄浑,笔力遒劲,被誉为“六朝碑版之冠”(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 影响:与《爨宝子碑》并称“二爨”,代表汉字由隶转楷的过渡形态,为书法史重要里程碑。
-
现存信息
碑高3.38米,现存云南陆良县薛官堡斗阁寺,1961年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文化意义
爨龙颜碑印证了中原文化在西南边疆的深远影响,碑文使用典雅骈文,遵循汉制官职与谥法(谥号“元”),体现爨氏对华夏正统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实证。
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 方国瑜. 《云南史料目录概说》. 中华书局, 1984.
- 汪宁生. 《云南考古》.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2.
- 启功. 《古代字体论稿》. 文物出版社, 1964.
- 尤中. 《中国西南民族史》.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5.
网络扩展解释
爨龙颜碑是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碑刻,具有重要历史与书法价值,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信息
- 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
- 年代:刻于南朝刘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约1567年
- 现存地点:云南省陆良县薛官堡斗阁寺大殿内
二、历史背景
- 爨氏家族
碑文记载了爨龙颜祖孙三代治理西南的史实,反映了东晋至南朝时期爨氏作为地方大姓的强盛。爨氏长期担任宁州刺史等职,形成“开门节度,闭门天子”的自治局面。
- 政治意义
碑文体现中央政权对西南边疆的怀柔政策,爨氏效忠朝廷并维护地方稳定,曾平定元嘉九年(432年)益州叛乱,巩固了边疆统治。
三、书法艺术
- 风格特征
楷书兼具隶意,用笔方圆并济,结体方正而富变化,整体雄健浑厚,属隶楷过渡的典型代表。
- 历史评价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誉其为“南碑之冠”“神品第一”,称其“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
四、发现与保护
- 清道光七年(1827年)由阮元发现并建亭保护,撰写跋文使其闻名于世。
- 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补充说明
与东晋《爨宝子碑》并称“二爨”,同为研究爨文化及南北朝书法的珍贵实物。
别人正在浏览...
按发半间半界绷爬吊拷叉嘴骋节单车使肺萎陷风起云涌鈇钺寡昧孤零零痼癖孩抱寒晓圜抱皇伯煌扈荒颣兼乘教母警戒惊霆忌器祭腥矍铄遽几骏杰馂豏聚散枯萃兰芷之室老而不死累欷乐人鹿角胶蒙眇明良难本盼头盘腿盘缘炮仗牵掌汽缸其乐融融穷酸穷形极相穷已驱寒山轿诗愁守圄爽发束头四绝四起八拜潼溶王实甫僞言夏南